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一个喇嘛的“护鸟修行”
//www.workercn.cn2016-06-1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新华社记者袁全

  当大多数高僧在寺院里诵经冥想时,46岁的“堪布”扎西桑俄,却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行方式。

  他身披僧袍,穿登山鞋,戴遮阳帽,背着沉重的相机和望远镜,每年花上几个月时间,游走于青藏高原的雪山、戈壁、山野、密林中,寻找翱翔于“世界屋脊”上的自由之鸟。

  从13岁开始,扎西已在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观测到400多个鸟种。他不仅会拍,还会用绘制唐卡的方法,将藏区的鸟“活灵活现”地画下来,有的甚至精细到羽毛。

  扎西性格内敛,但很愿意分享观鸟的乐趣。在民间环保机构的帮助下,他发起成立了生态保护协会,并组织其他喇嘛,向当地牧民传授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的知识。现在,扎西正忙于为孩子们制作一套介绍藏区动物的绘本。

  在扎西看来,拯救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亦是在践行“慈悲为怀”。

  童年记忆

  扎西1970年出生于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年保玉则山下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二。根据藏区习俗,如果家中超过两个小孩,一般会把其中一个送往寺院完成学业,亦是为减轻家庭负担。

  13岁时,他被父亲送进了40多公里外的白玉寺。早早离家的扎西桑俄,常通过“观鸟”来缓解乡愁。

  扎西时常想起,幼年时在年保玉则山下鄂木措尕玛湖畔玩耍的情景。当地牧民称之为“圣湖”,湖里有很多水鸟,赤麻鸭、黑颈鹤,还有各种鸥鹭。扎西说,圣湖的形状就像一只蓝色的蝴蝶,他家的帐篷就安在这蝴蝶翅膀的一角。

  扎西喜欢通过绘画记录自己观察到的鸟。1985年,白云寺重建,邀请两位画家来画唐卡。寺院挑选20名小喇嘛给画家当助手,帮忙研磨颜料,15岁的扎西就在其中。工程结束后,扎西得到了画家的礼物:毛笔,还有绘画技巧。

  他马上动手开始画自己喜爱的鸟,第一只就是他童年在家乡湖畔见到的赤黄鸭。不过起初,他画的鸟很失真。“红的地方特别红,黄的地方特别黄,有很多地方都不对,”扎西回忆道。

  那时候,他买不起相机,观鸟的时候就带着一个录音机。看到鸟飞过头顶,扎西就对着录音机,开始“自言自语”,描绘观察到的特点,比如羽毛的颜色,翅膀与身体的比例,还有飞行的样子。

  晚上回到寺庙,他就把录好的信息记到本上,然后一边画,一边参考录音笔记。

  慢慢地,扎西笔下的鸟,不但形似,也越发有神态。他观鸟、画鸟的名声也在青藏高原流传起来。牧民在路边看到受伤的小鸟,都会送到扎西那里包扎伤口;有朋友想见扎西,就佯称“发现了新的鸟种”,他闻讯必到。

  自由的心

  27岁的扎西考取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格西学位,成为一名深通佛学经典,可担当寺院主持的“堪布”。可毕业后,他并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继续待在寺院,而是选择游走山野的生活,就像翱翔于天空的鸟儿。从那时起,他便比同龄人更加向往自由。

  为了看到更多的鸟,扎西跋山涉水,不惧风雨。在姐姐和朋友的资助下,扎西有了专业相机,学会了拍摄。2005年夏天,他和朋友在白玉寺旁观鸟,一对体态娇小的小鸟闯入他的镜头。根据鸟背部红褐色、腹部黑白相间的特点,扎西判断,这就是藏区独有的“天珠鸟”——藏鹀.

  藏鹀因其头部羽毛纹理很像藏族人喜爱的天珠(一种宝石),被当地百姓视为是“神鸟”。它的活动范围通常仅限于青藏高原地区,是濒危鸟类。扎西说,自1990年以来,科学家的观察记录不足十次。

  这一意外发现,让扎西很兴奋。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为藏鹀绘画,同时又联合民间公益环保组织,调查藏鹀的生存环境,数量和分布情况。

  他参与撰写的论文《藏鹀的自然历史、威胁和保护》在中国权威的动物学期刊《动物学杂志》上发表,他的藏鹀画还被选为那一期杂志的封面。

  他还向政府和中外科研组织申请资金,用于建设藏鹀自然保护区,并通过向牧民支付补偿的方式,说服他们在藏鹀繁殖季节让出草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