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张彦斌:深入一线写真实(图)
//www.workercn.cn2013-12-18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彦斌,男,河南开封人,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任民盟清远市委会秘书长。他曾在新华社《河南内参》工作,期间曾采写过5.26《郑州发生特大袭警案 三民警牺牲》、《兰考县农机局多名党组成员雇凶杀人》、《中国大使馆被炸 四名美国人在河南大学受保护》等重要内参。在任清远市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百姓关注》主编期间,其编导的新闻评论(电视专题片)《汪洋三到瑶寨谈幸福》、《西拉沐沦河上空的鹰》分获广东省新闻一等奖,《给生命一缕阳光》、《治超一盘下不完的棋》分获广东省新闻二等奖。曾与人合作出版过报告文学集《气吞万里如虎》《雄风》、《开拓者》等著作。

    从小接触文学,他却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然而,冥冥之中他与文学有着剪不断的联系。从一名军人,到一名警察,再到一名记者,张彦斌是如何实现这一步步的转变的呢?讲述这一路的经历时,他自豪而低调。

    毅然从军 难舍文学情结

    从小,张彦斌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当时,父亲给了我一本没有封面的书,还让我认真看。但是却不告诉我书的名字。”带着疑惑,张彦斌开始看起了这本“不知名”的书。渐渐地,他陷入了书中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等场景之中,陷入了主人公的事业兴衰和性格发展之中,陷入了书中的文字、书中构建的世界当中。越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他对书的名字就愈发好奇,然而三番四次的询问都被父亲拒绝了。“我到高中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说到这里,他既无奈,又透出一丝佩服。原来,这本书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可以说,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张彦斌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他朴实谨慎的作风埋下了伏笔。

    然而,在职业选择上,张彦斌选择了做一名军人。“作为一名男人,我总是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不过,服役的艰辛日子并没有磨灭他对文学的热爱。“军队里一到点就关灯,经常看书看到入神的时候忽然间一片漆黑。”他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彦斌想出了一个法子——把灯泡拉进棉被里照明。“因为灯泡会发热,冬天还挺好的,很暖和,但是夏天就热得不行了。”想到那段经历,他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服役的时期,他最热衷的就是读军史。乍听之下,军史与文学联系不是十分密切,可张彦斌却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我最喜欢读电报。看每一份电报的内容,从用词、语气等方面可以分析出那个人的性格、习惯等等,十分有趣。可以说,电报对人的刻画是相当深刻而细致的。”张彦斌说。通过电报对人物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他日后对人物的独到刻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一线 报道第一手资料

    服役结束后,张彦斌先在文化部门工作,随后又到了兰考县公安局工作。期间,他创作了一批公安题材的文学作品并获奖。后来,公安局成立了宣传科,他被任命为宣传科科长。

    “这是我真正从事新闻的开端。”到宣传科工作的第一天,张彦斌就遇到了解救妇女儿童的行动。当时他从未操作过摄像机器,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阵。在前去拍摄的途中,他趁机向同行的技术中队同事了解基本操作,掌握了如何开机和关机便投入了拍摄工作。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那一年,他把“摇摇晃晃”的解救过程制作成专题片,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出人意料的得到了很大的肯定。“这件事改变了我以往只想坐着安安静静写文章的想法。”张彦斌说。

    当时的公安局长向广电局长推荐张彦斌编导并主持当地电视台专题栏目《剑与盾》。张彦斌说,主持《剑与盾》栏目期间,得到的最大的好处就是骑自行车都不敢违章。说到这里,他大笑了起来。随着当时媒体向大众化转变,张彦斌针对案件侦破的新闻广受各大媒体的欢迎。

    由于拥有多年的公安从业经历,他拥有其他记者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深入刑侦一线采访。有一次,两个青年杀害了一名女性出租车司机,并抢走了出租车。但是警察在现场却找不到凶器,无法定罪。为了这个案件的报道,他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交谈。“通过各种渠道,我得到了直接采访他们的机会。”他说,“我先跟他们闲聊,表现出对他们的处境的理解。然后很自然地问他们凶器的长度,他们下意识地便比划出来了。”在暴露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后,两人对自己的犯罪供认不讳。就是这样,张彦斌一次又一次地与各种案件直接接触,不惧艰难,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报道的真实完整。

    1997年,他到了新华社的《河南内参》,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凭着对刑侦手法的了解和熟练的采访技巧,他在新华社《河南内参》工作期间曾采写过许多重要信息,如5.26《郑州发生特大袭警案 三民警牺牲》、《兰考县农机局多名党组成员雇凶杀人》、《中国大使馆被炸 四名美国人在河南大学受保护》等内参。在采访报道这些新闻时,张彦斌总是直接到达第一现场,从来不惧现场的危险。

    关切民生 拍摄最真实的一面

    2002年张彦斌来到了清远,成为了清远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任清远市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百姓关注》主编,他编导的电视专题片,如《汪洋三到瑶寨谈幸福》、《西拉沐沦河上空的鹰》分获广东省新闻一等奖,《给生命一缕阳光》、《治超一盘下不完的棋》分获广东省新闻二等奖。

    他的拍摄风格十分朴实,力求最真实的一面。“每次拍摄,我都希望展现出来的是最真实的。”在拍摄《汪洋三到瑶寨谈幸福》时,他与当地群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群众的视角拍摄报道了整个事件。“我不希望在报道中涉及太多的政治因素,也不想一味地歌功颂德。这件事是什么样的,我就反映成什么样。”而正是他这朴实的想法,让他拍摄出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

    2009年,因为调动,他成了民盟清远市委会的秘书长。尽管离开了电视台,他的创作热情却更为热烈。2012年,他深入北江的上游进行调研,到上游企业实地勘察,向当地居民了解民情,从而掌握到上游冶炼企业对北江河的污染,以及北江河设置水坝以后污染物的沉积情况。他担忧地说:“虽然水坝设立以后,北江河更漂亮了,但是这也导致了污染物在北江的大量沉积。这些沉积会对市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这些沉积造成的污染更是千年都难以净化的。”

    在知道真实的情况后,他对北江流域的污染情况感到十分的担忧,随即撰写了《北江流域清远段水质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而这份报告成了2012年度“宣传人民政协工作优秀作品”。然而,清远北江河的污染问题并不是一份调研报告就可以改变的,他由此萌发了拍摄北江河纪录片的想法,希望通过纪录片把保护北江的想法传播开来。“我希望近期可以带着摄像机到北江的上游去进行拍摄,把北江的污染情况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来。”他满怀期望地说。无论走到那里,文化依然与他如影随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