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上的满足,抵不上把中国说给世界听的荣耀”
——代代坚守,薪火相传
1987年7月,卿学民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时,正值改革开放高潮时期,外语人才供不应求。不少同学去了公司、旅行社等高收入单位,而他则怀揣当一名翻译家的梦想,来到了中央编译局。
“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工作比想象中更寂寞清苦,我们翻译的东西都不署名,很难找到成就感。”卿学民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老专家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快感染了他。自此,“冷板凳”一坐就是27年,从一名新手成长为文献部副主任。
1995年,初到中央编译局的李铁军正赶上一项艰巨任务——赶译我国即将与俄罗斯合作出版的30万字的《江泽民文稿》。“初出茅庐,我就被带上前线。我的译稿经常被老专家改得惨不忍睹,但现在想想,那是最好的锻炼。”
那段时光令李铁军终生难忘。工作之余,大家用俄语交谈;散步时,老专家特意讲俄语笑话来培养年轻人的语感。“甚至连做梦都在翻译。”李铁军说。
年轻人正怀着信仰成长起来。他们团结奋战的精神,一如当年。
2013年,中央编译局在原有5个语言翻译处的基础上,增设阿拉伯语和德语翻译处。
2013年12月初,中央编译局接到任务——将3万字的《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译成6种语言。文献部全体同志加班加点,经过一个多月奋战,终于不辱使命。年轻的翻译家们发挥了中坚作用。
“为了使外国读者准确理解‘中国梦’,在经有关部门认可后,我们还在题目、内容等方面采用了适合西方阅读习惯的译法。”英文处副处长王丽丽说。《摘编》多语种版面向世界发行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机构和人员多次来信来电索书。中国形象和中国梦想,借由准确的译文,愈发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样,他们的其他译作也已成为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首选读本,常有国外学者表达肯定——“你们的译文让人放心”。而他们并不因满足而停歇,继续为多语种译介党和国家新的重要文献努力工作。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是中央编译局的基本职责之一。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这方面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将不断拓展工作范围,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对外传播,推动中国理论走出去。”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表示。
燃烧自己、奉献国家,是这支“殿堂级的翻译队伍”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献部西语处青年翻译胡玥宁感受深切:“在大家心里,物质上的满足抵不上一次翻译工作的突破,抵不上把中国说给世界听的荣耀。”
是荣耀,更是使命。今天,随着新一轮“中国热”的掀起,对外翻译团队更感肩上职责之重。他们的心跳,永远和祖国律动的脉搏节拍相合;他们的精神,已经随中国智慧的传扬载入史册。(本报记者 王斯敏 王 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