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文艺
//www.workercn.cn2015-08-12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李广田

  北方的原野

  敌人的大炮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开始了逃亡生活,在流亡大军中最有故事的是青年学生。随着中国军队在山东正面战场失利,济宁、兖州、青岛等地均失守。日机狂炸泰安,李广田辗转南下,由河南而入湖北,继而入川,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圈外》这组散文就是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写起,记叙了作者一路流亡的所见所闻。在作者看来,每走一段,就是踏入“圈外”,作者看到汉江上转运货物的大船,飞机零件、大炸弹、各种军火武器,看到穷乡僻壤,空袭的敌机,走到陕西城固,满街都是流亡的大学生,满身摩登,把北平的那一套全搬过来了。从北方的大都市辗转到了陕南的小镇,接着进入四川,作者目睹战乱期间中国乡村的贫穷、落后,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文笔也日渐朴实、生动。

  而环绕着敌人的占领区,在那曾经遭遇过践踏或者正在感受着威胁的广大农村,正孕育着新的民众武装力量。中国抗战历史上留下最光辉的记录的,在全世界面前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事迹的,是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碧野曾是一位流亡学生,在抗战时期参加过华北游击队和河南农村巡回演剧队,受火热生活的影响,碧野写下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等报告文学。《太行山边》写的是一支地方部队行军、作战的情形。《北方的原野》写了《一支火箭》、《血辙》、《牛车上的病号》、《午汲的高原》四则故事。碧野的报告文学选取最直接而单纯的形式,迅速而敏捷地记录了生活。他喜欢运用抒情笔调描写悲壮的战斗场景,把惊心动魄的紧张战斗与雄浑壮观的北方景色交融在一起,从而表现了“我们民族今日最伟大的感情,最崇高的灵魂的火花。”

  作为《大公报》的特约通讯员,范长江一九三五年只身奔赴西北地区的川、陕、甘、青等省进行实地采访,写下了名震一时的通讯报告《中国的西北角》。这部通讯报道以一个记者的敏锐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带有几分独闯西北的传奇色彩,报道西北各地贫穷闭塞、民生凋敝的景象,描述西北各省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病,并且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工农红军的宣传优势、在军事上的勇猛以及民心的向往。而那个时候,红军长征尚未结束,写这样的报告,它和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同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引起了全国和世界人民对这片红土地的关注。

  大江南北

  抗战烽火燃起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和鄂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开赴皖南地区,新四军军部和部分直属部队,驻扎在云岭、南堡村、汤村、中村一带。一九三八年初,新四军成立一个直属军部领导的战地服务团,由朱克靖任团长。此际,在南方诸省从事文艺运动的作家、艺术家和青年戏剧家纷纷来到新四军中。聂绀弩、吕蒙、沈柔坚、涂克等先后到达南昌以及皖南等地,丘东平到达陈毅领导下的新四军一支队。一九三九年从上海到达军部工作的彭柏山创办了《文艺》刊物,新四军军部则创办了《抗敌报》,主要读者是敌后各个部队工作人员和战士。军政治部还创办了《战士园地》刊物,主要反映士兵们的生活。一九三八年底,著名作家黄源到达皖南军部,负责编辑《新四军一日》,征集到许多前线士兵写的稿件,真实地反映了丰富的战斗生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皖南事变中,文稿全部丢失。

  抗战期间,新四军文艺主要是戏剧、音乐歌咏。其中,李增援写了《红鼻子参军》,曾是南国社的刘保罗创作了《一个打十个》,许晴编写了多幕剧《雾重庆》。然而,随着丘东平、刘保罗、许晴的先后牺牲,新四军的戏剧活动受到很大影响。幸甚,戴平万、贺绿汀、阿英、胡考、叶玲、王啸平很快就来到了苏中、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积极开展工作。一九三八年底,著名音乐家何士德也来到新四军军部工作,他是一位乐队和歌队的指挥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陈毅提议要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于是,陈毅以自己创作的《十年》为基础,又吸取了许多人的意见,遂写成《新四军军歌》歌词,随即由何士德谱曲,这就是今天闻名的《新四军军歌》。“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从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二日成立到一九四七年一月撤销番号,共存在九年多。在此期间,新四军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南征北战,纵横驰骋,奋勇杀敌,即使遭受皖南事变这样的惨烈事变,也以大局为重,勇往前进,这支《新四军军歌》则表现了他们昂扬奋进、不屈战斗的精神。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