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陈义时:手握拳刀 雕刻精彩
//www.workercn.cn2015-08-12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1961年,扬州古旧书店组织了近百人在高旻寺刻补古籍版本,13岁的陈义时自那时开始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雕版刻字。回想起那段时光,陈义时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偶尔会莫名其妙揍他一顿。后来陈义时才知道,那是因为一些艺人在父亲面前说了风凉话:你儿子也不过如此,跟我们的水平差不多。父亲听了就很着急、很生气,情不自禁将火气撒到了他的身上。他知道父亲是希望自己刻苦发奋,尽快掌握祖传技艺,成为雕版行业的佼佼者。陈义时说,在高旻寺的5年,在父亲的督促下,他打下了扎实的雕刻功底,为日后继承雕版技艺奠定了基础。

  雕版一般要经过写样、上浆、发刀、挑刀、修边等多道工序。雕版刻字刀具有数十种,但常用的是一把拳刀,寓一拳相握之意。雕版所用材料主要是梨木,梨木的特点是纹路细腻,木质软硬度适中,宜于雕刻,经过加工处理后,一般不会开裂也不会虫蛀。在陈义时的屋子里,几乎堆满了加工过的梨木板。

  1982年,陈义时进入广陵古籍刻印社,专门从事雕版刻字,仅有一份微薄收入养家糊口。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桌一椅、一把刻刀、一枚铲凿陪伴一生,即使困难重重,他也坚持了下来,正是因了这份坚持,许多古籍重现生机。虽说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下,扬州雕版印刷,或者说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项目的保护单位——广陵古籍刻印社仍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

  陈义时说,有人也曾经想尝试用文字记载的方式将雕版印刷的工艺记录下来,但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一些过于专业的术语即使描写得再详细,可对于行业外人士来说,仍然不知其意。他举例说,比如“心”这个字,上面的三个点从左到右分别叫腰子点、瓜子点和兔眼点——可是这腰子点、瓜子点、兔眼点到底是啥形状,刀法有什么区别,却不甚明了,必须依靠师傅手把手指教。这也正好说明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特点,主要是仰仗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技艺。

  从事雕版技艺几十年,陈义时雕刻的作品不计其数,较有代表性的有《四明丛书》、活字本《唐诗三百首》、图谱《弥勒佛》、《北平笺谱》等。值得一说的是《里堂道听录》,该书为清乾嘉时期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焦循撰写,线装4函40册,全书所辑为各家著述精要及人物事迹、掌故秘闻等,手稿藏于国家图书馆。上世纪80年代初,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从北京翻拍回原稿,以传统的雕版工艺制作,陈义时耗时20年雕刻成这部巨著,该成果和《唐诗三百首》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礼记正义校勘记》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特等奖,《十一面观音》、《释迦如来》等作品被各级博物馆收藏。另外,他耗时十余年刻就的《绿杨笺谱》,堪称继《北平笺谱》后的又一饾版精品。

  扬州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物价不是很高,工作、生活节奏也不是很快。一座城市的人文环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退休后的陈义时充分享受着自得的晚年生活。他说,退休后,虽然还担任刻印社的顾问,但毕竟没有了工作压力,生活也好,雕版也好,都有条有理,忙而不乱。退休后的陈义时希望把精力集中起来,雕刻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作品。陈义时育有一儿一女,原先都从事玉器经营,后来在陈义时苦口婆心劝导下,女儿陈美琦跟随父亲学习雕版刻字,接过拳刀,继承了祖辈的技艺。(姚付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