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著名作家丁玲的女儿,也是蜚声中外的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编导之一、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她说:“一些创作者老是想出新,但没有根基是没法出新的。应该多看一些经典作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先吸收他们的成果,然后再往前走。一步登天是登不上去的。”
头发花白,脸上也爬满了皱纹,但85岁的蒋祖慧依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因为拍摄《舞者述说——中国舞蹈人物传记口述史》的缘故,日前笔者拜访了蒋祖慧老人。
圈外人对“蒋祖慧”这个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但芭蕾经典《红色娘子军》恐无人不知。它是中国芭蕾史上一座傲人的里程碑,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蒋祖慧便是《红色娘子军》的三位编导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祖慧和周围很多同学一样希望学理工科,她甚至选好了化学作为志向,“因为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可蒋祖慧的母亲丁玲看了苏联芭蕾舞剧《泪泉》《彼得大帝》后,深深为足尖上的艺术着迷,极力动员女儿学芭蕾,理由是“将来我们国家也需要有这种艺术”。于是,15岁的蒋祖慧被送到朝鲜崔承喜舞蹈研究所学习舞蹈,回国后进入北京舞蹈学校继续学习。舞蹈学校还没毕业,她又被公派到苏联主攻芭蕾舞剧编导。从此,蒋祖慧离她“工业报国”的愿望越来越远,却在另一条道路上,舞出了精彩人生。
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决定把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蒋祖慧与李承祥、王希贤共同担任编导。那一年,她30岁。
接到任务后,蒋祖慧与其他主创一起去海南岛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为后来的舞剧结构和动作设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蒋祖慧回忆道,“第一站是椰林寨,我看到一棵椰树,树干先是向上长了几十厘米,又向水平方向长了一段,最后又向上顽强地立起来。我想大概是椰树小时候被强风吹倒所致,椰树那种拼命向上生长的韧劲儿不正是琼花精神的写照吗?”
这一细节后来被蒋祖慧用到了《红色娘子军》中,舞台上远处是一望无际密密的“椰林”,近处是那棵不屈的“椰树”。琼花在“逃跑”段落的第一个造型就是“琼花先蹲在那棵树后察看环境,然后迅速从树后闪出,到树前做了一个‘跑’的造型,即右手在右下侧扶着树,右腿向前弓,脚尖立起,左腿向后伸直,脚尖立在地面,身体向右斜,左手在右肩下方握住长辫”。这组设计灵感来自椰林的造型,表现了琼花不屈不挠的人物性格。
当时,《红色娘子军》“芭蕾的腿、古典舞的身体、战士的形象”,曾引起激烈争论。“《红色娘子军》里的琼花是个性格强悍的粗丫头,动作要有爆发力,而传统芭蕾的动作又太过柔和,于是我加入了一些中国舞蹈的舞姿来增强动作的力度。”蒋祖慧认为,舞蹈语汇应为塑造人物服务,不用太在乎用什么语汇。说到动情处,蒋祖慧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用她习惯了的舞台动作,向我们展示剧中人物的思想情绪。
除了琼花的独舞,蒋祖慧在第一场琼花与老四的双人舞中,还运用了大量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如“乌龙角柱”“扫堂腿”“串翻身”等。在创作双人舞的时候,蒋祖慧试图突破古典芭蕾中“大双人舞”的固定模式,而借助京剧“对打”的表现形式并融入民族舞蹈元素,完美表现了琼花与老四格斗时的激烈场面,凸显了琼花誓死反抗的革命者形象。
《红色娘子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来华访问的古巴舞蹈家阿丽西亚·阿隆索看后连连称赞:“在芭蕾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拿刀枪的足尖舞,你们太了不起了。”在随后的国外演出中,外国观众也都觉得作品耳目一新,很有中国味道。时至今日,《红色娘子军》已在世界各地演了近5000场,其艺术魅力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地域、跨越了文化。
《红色娘子军》对中国芭蕾舞的影响是空前的,学习者有之,模仿者有之,但似乎都未超越。对此,蒋祖慧说:“一些创作者老是想出新,但没有根基是没法出新的。应该多看一些经典作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先吸收他们的成果,然后再往前走。一步登天是登不上去的。”
《红色娘子军》后,蒋祖慧又先后创作出《流浪者之歌》《祝福》《中国革命之歌》《雁南飞》等影响很大的作品。1984年,组织安排蒋祖慧担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
退休后,蒋祖慧继续用舞蹈语汇,张扬着自己的艺术激情,先后创作出《元神祭》《风筝潮》《潮风乐舞》《娘啊娘》等作品,舞蹈体裁也从芭蕾扩展到民族民间舞等多种形式。2014年,蒋祖慧荣获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终身成就奖。
采访接近尾声,老人兴高采烈地舞了起来,举手投足间透着自然天成的优雅。我们摄像机的画面定格在她蹁跹的舞姿上,满屏生辉。
(作者:孟梦,系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本文由“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