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受伤文物在他们手里起死回生
//www.workercn.cn2016-09-01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五年上千次实验

  攻克“揭画心”千年难题

  传统的书画修复中,将书画“命纸”和画心分离的过程被称之为“揭画心”,是修复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古语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操作过程,需要拥有多年经验的技术人员长时间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捻搓,如果用力稍过,就会损伤画心,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修复中心的实验团队针对这个困扰书画修复行业上千年的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纸张文物历经千百年,脆弱程度可想而知,画面的墨痕色彩更是不容损伤丝毫,要在不损伤书画纸张纤维的前提下分离千百年粘接在一起的两张薄宣纸,谈何容易?在先后试制了几千种生物制剂后,仍无效果,实验人员们几近绝望。

  在研究即将取得关键进展时,实验攻坚手闫丽累倒了,被查出乳腺肿瘤。幸运的是,肿瘤是良性的,手术很成功,她病愈一回到工作岗位,就继续实验。终于在2013年的一天,在一次实验中找到了一种能分解粘接剂还不损伤纸张及颜料的菌株,这让每个人欣喜若狂,随即又开始没日没夜研究该菌株应用“揭画心”的详细机理与最优配方。

  揭展力规律实验需要绝对安静的环境,不能有一丝地振动,实验室的环境无法满足要求,为此实验人员选择了首博顶楼一个无人经过的走廊做实验,整整一年,顶楼闷热不通风,实验团队磨练心智,苦尽甘来,终于得到了喜人的成果,捕捉到了如绒毛划过手心般触感的最佳揭展力,终于实现了用无害的揭展剂,精细的揭展力,无损地揭展书画文物。实验团队前后经过五年的攻坚克难、上千次的反复应用,积累了上万个数据,最终成功研制出应用于古书画“揭画心”环节的生物揭展剂。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揭展剂的运用既避免了“揭”的过程中对文物的伤害,又完整保存了古代书画文物及其装裱材料,实用性很强。这个创新被全国书画修复界顶尖专家称为“书画装裱行业的一次革命”。

  技艺精湛耐住寂寞

  完美诠释“工匠精神”

  在文物修复保护中心青铜修复室,摆放着一台只有在牙科医院才能看到的洁牙机。青铜器修复的一项工作是清除有害锈,青铜器长年埋在地下,接触到可溶盐类、水分等,逐渐形成腐蚀锈层,传统的机械除锈法采用的工具是锋钢刻刀、手术刀、钢针、小錾子等,不但效率低,而且铜锈粉尘对修复人员伤害很大,用上洁牙机,只要接上电源,洁牙机一边震动,一边喷水,有害铜锈很快就会一块块掉下来。

  像洁牙机一样的新玩艺儿,在文保中心还有很多,多年前,青铜修复专家贾文熙先生的哥哥和师傅几个人一起修复故宫东南角的宝鼎,镀金时,由于镀液中含汞,镀完后这些人全部汞中毒,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现在用上了电刷镀技术,汞中毒的事儿,早成了陈年旧闻。

  当我们在博物馆展厅看到一件件精美瓷器时,肯定想象不到在修复它们时修复人员面对的工作环境,瓷器修复需要对补配的材料进行打磨,磨下的粉末极细,即使口罩也无法阻挡粉末的吸入,长年累月,瓷器修复组几乎人人都患有严重的鼻炎。

  书画作品修复室要求常年保持18-22℃的温度、50-55%的湿度,北京冬夏气候分明,工作室与室外环境的温湿度差异很大,修复人员往往夏天穿得特别多、冬天却穿得特别少,常年这么折腾,大多患有关节病。书画修复还要求连续性,在用水闷湿揭裱时,不能拖延时间太长,否则书画就会发霉,造成第二次污染,在揭首博馆藏一件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的《临华山碑》时,由于糟朽严重且尺寸很大,修复人员加班到深夜两、三点,字画室18℃的温度,修复人员却满头大汗。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这支团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诠释着“工匠精神”,以过硬的科研能力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擦亮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他们耐得住寂寞,经常一件文物、一道工序、一个动作反复做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本着对手艺的不舍、对文物的热爱,坚守在文物修复岗位,不离不弃,这种坚守除了来自高度的责任心,更源于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传承下来的历史使命感。(孙艳)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