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座谈会发言精选

2019-09-02 14:49:44

  编者按:7月30日,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各级工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力度,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工会应有的贡献。会上,黑龙江、江苏、湖南、广西、云南、甘肃、宁夏等省区总工会和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等8家单位发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经验做法。本刊特精选发言材料供各地工会交流借鉴。

  质效评估确保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精准实施

  云南省总工会

  云南各级工会投入资金7亿多元,建档困难职工从7.1万户减少到1.3万户,培育出“祥云样本”“红河经验”等先进典型。

  聚焦精准帮扶,把质效评估作为深化解困脱困工作的重要抓手

  2018年,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困难职工精准识别“回头看”行动,发现在解困脱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识别不够精准、施策不够精准、退出不严格等问题,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开展由第三方客观公正独立实施的覆盖全省的质效评估,真正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点出问题关键,倒逼各级工会认清问题、主动整改、积极作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狠抓评估实施,切实找准症结查明实情

  立足于“准”,注重评估标准的精准性。紧紧围绕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漏退率和综合精准率5项核心指标,结对帮扶覆盖率、帮扶方式精准率、帮扶工作认可度3项参考指标进行谋篇布局。遴选了云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评估与研究中心团队作为第三方机构实施评估,让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标准做专业的事,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

  立足于“全”,注重评估范围的广泛性。整个评估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从2016年以来的在档困难职工家庭及送温暖名单中,抽出1.16万户进行核查评估,其中既包括尚未脱困的困难职工,也包括已脱困的职工,还包括不在档的职工,样本覆盖了全省16个州市、69个县(市、区)和24个省级产业、系统、公司工会,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全省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实”,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对全部抽样职工家庭进行了入户走访,面对面填写调查问卷,获取了他们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对200余名基层工会干部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形成1个总报告和40个分报告。

  立足于“效”,注重评估结果的针对性。通过评估,全省的困难职工识别与退出综合精准率达到95.22%,评估找出了在漏评率、错退率、漏退率、职工群众满意度等方面与国家精准脱贫“三率一度”标准的差距,发现了个别地区解困脱困政策落实不力、存在唯收入论、脱困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等5方面近20条措施建议。

  注重成果运用,着力构建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评估成果,我们制定了《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建立健全帮扶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九大制度文件,逐步构建层次清晰、互为补充、各有侧重、保障适度的梯度帮扶体系。

  一般困难机制帮。会同民政、人社等八部门,进一步梳理城市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政策清单,让困难职工家庭充分享受党委、政府已有的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在开展好医疗互助、金秋助学等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云南省工会送温暖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把一般困难职工纳入送温暖对象范畴,开展常态化送温暖活动,持续为困难职工提供关心关爱。

  突发困难及时帮。以患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或遭遇意外、事故、灾害等情况造成突发困难的职工家庭为重点,制定《云南省困难职工重大疾病帮扶慰问办法》《云南省职工突发困难帮扶慰问办法》等制度,让因重大疾病和突发灾害造成困难的职工家庭能够得到及时高效的帮扶救助。

  突出困难重点帮。制定《云南省总工会关于进一步精准推进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困难职工结对帮扶办法》,对年龄偏大、困难程度深、致困原因复杂、自我脱困能力弱的重点帮扶对象,启动挂州(市)联企帮困行动,从省总工会带头做起,组织各级工会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联系,在资金、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大力倾斜,做到一户一策、有效聚焦、精准施策、重点帮扶。

  构建精准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修订《云南省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办法》《云南省困难职工脱困退出办法》《云南省工会困难职工专项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重点对识别、帮扶、退出的标准、程序、方法等关键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加强监督和考核,坚决防止出现数字解困、盲目脱困的现象。

  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 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构建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帮扶格局,建立与民政等部门的工作协同和大数据共享比对平台,拓宽帮扶资源,精准施策,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区在档困难职工由2017年的3.4万多户减少到7300多户。

  全面融入脱贫攻坚工作大局,让小康路上困难职工一个都不掉队

  2017年8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专门建立了总工会主席为召集人,由民政厅、人社厅等11个部门组成的全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并落实了工会、民政、人社、教育、卫生以及各市县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今年5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又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困难职工(农民工)纳入城镇困难群众政府救助体系,按照兜底保障、共享发展、精准帮扶、社会参与的原则,为困难职工构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教育救助、基本住房安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政策待遇“六条保障线”,对获得制度保障仍未脱困的困难职工落实临时救助和各类社会资源帮扶“两个全覆盖”。

  实施信息互通,做到各部门资源共享协同施策

  建立与民政部门联合救助机制。通过与民政部门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困难职工只要向工会递交申请,系统就能实时查询到其有无享受低保的具体情况,并将符合申请低保对象的职工信息一键推送至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在接到低保申请时,如果符合困难职工建档标准,也可以一键推送给工会系统。

  构建多部门救助资源无缝对接。在对困难职工进行救助时,若工会救助后仍困难的,可通过系统快速向其他社会救助主管部门交换数据,实现民政救助、廉租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助学、扶贫、残疾人救助等业务的快速办理。

  形成社会合力。与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发文,积极探索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鼓励、引导、培育、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为困难职工家庭开展各项服务,主动加强与供电、供水、通信、交通部门的联系,为困难职工家庭争取水电、通信等费用减免政策。

  建立智能化帮扶大数据平台,实现困难职工精准识别、无纸化、数据比对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一网申请、无纸审批。职工只需携带相关证件,即可到各级工会帮扶中心(站点)进行申请,经办人员通过身份证读卡器读取各类信息,自动生成电子档案,从受理、审批、办结、归档,全部实现了无纸化审批建档。

  大数据比对、实时精准识别。通过民政社会救助核对大数据平台,将困难职工基本信息数据与法院、公安、民政、人社、工商、税务以及公积金、房地产等多个部门,在网上自动实时比对,实现了困难职工精准识别建档。

  全过程跟踪、全链条帮扶。开发了职工家庭入户核查手机APP,困难职工足不出户就能申请,信息采集工作人员利用手机核查APP对在档困难职工进行入户核查,入户调查轨迹、入户场景、职工家庭状况同步上传至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网上信息和入户核查的实时联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扶救助。

  打造资金发放“直通车”。信息管理系统统一了全区帮扶资金发放标准、审批流程、会计核算等工作,预算分配资金在系统中下达,救助对象在系统中提取,实现帮扶资金直接发放到困难职工个人账户,简化资金发放环节,从源头上解决了帮扶资金留存、结余资金不能及时调配等问题,避免了人情帮扶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1 2 3 共3页

来源:中工网——《中国工运》
编辑:赵记兰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