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各地广泛开展劳模和工匠的培养选树,注意提高劳模和工匠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工匠发挥作用搭建了宽广舞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成为契合时代、符合国情的热词。
“技道合一”的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技”即技术水平、技术能力、技术素养;“道”即崇德尚技的职业追求、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以国为重的责任担当。中国古代传统工匠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涵养出独具东方文明古国灵魂气质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曾造就我们民族的百业兴旺、社会繁荣。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工匠精神的灵魂之道更值得广为推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培养有新时代灵魂的大国工匠,对努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进一步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的素质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对引领广大工匠更加坚守理想信念、彰显阶级本色,大力弘扬崇德尚技、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情怀,激励广大职工对标先进、超越自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追本溯源,探究工匠精神灵魂的历史渊源本相
首先,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有新时代灵魂的大国工匠,要对工匠精神内涵沿波讨源。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工匠早有记录。《庄子》云:“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传统工匠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涵养出独具东方文明古国灵魂气质的中国工匠精神。孙膑、蔡伦、鲁班等都是我国能工巧匠的杰出代表。据载,鲁班发明了石磨、机封等多种生产生活用品,对推动社会生产力作出积极贡献。由于技艺精湛,作品巧夺天工,后人尊称他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中国传统工匠有独特“道”骨:他们在灵魂深处更为注重“道”的修为,追求“术到极致,几近于道”的最高境界。《论语·述而》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传统工匠将传统哲学与自身职业修为相结合,分为修技、修心、修道三个层面,分别是“技”“艺”“道”。“技”者,即手艺、本领;“艺”者,是工艺的创造,即当劳动者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时,就能激发无限创造力,使技能达到艺术的境界。而只有对“技”和“艺”有了体悟之后,形成以简驾繁的内心把握,方可进入“道”的境界。
其次,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工匠凸显出来的灵魂品质与传统工匠一脉相承。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成为契合时代、符合国情的热词。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是对产品制作过程的一丝不苟、严谨细致、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是对本职业敬畏、专注、坚守的职业道德。简言之,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简单的事做得更简单就是创新,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如今,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职业操守和事业准则。新时代工匠继承和发扬了优秀传统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精神,更塑造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新时代灵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而备受关注,很多观众看完后都称这部片子很“燃”。说明工匠的灵魂品质是不分年代、可以跨越时空的。那种沉稳、不张扬却很励志,让人惊艳的感觉,恰恰是工匠精神光谱中残缺的色系。
再次,从辩证维度看,中国工匠灵魂蜕变中与时代同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传统工匠“靠艺求生”的自我意识和“小家”情怀,其职业灵魂历经千年沧海桑田,在新时代得到了历久弥新的凤凰涅槃:新时代的大国工匠高度自醒,明确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主动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新时代大国工匠崇高的精神和时代风采。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在不断实践中丰富着自己的人生情态,以彰显工匠尊严、伦理、道义为准则,实现道义精神与技术高度融合,技化其身、道化其心,他们的生命价值、职业道德更广、更深。
营造环境,拓展工匠技艺涵养传承外延之道
历史局限性下的被动束缚,是导致工匠技艺失传断代的时间因素。“技”,巧也,是指人赖以谋生的手艺。精于技艺、巧于动手的人称之为“工匠”。“技”作为工匠精神传承的一般外延,是“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的传统工匠、能工巧匠安身立命的基本所在。中国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工匠对技术传承孜孜不倦地追求技艺,把对技艺的崇尚、对作品的虔敬,以匠心之巧思,倾注于制作过程,创造出绚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工匠文明。在一批精湛技艺的传统工匠代表性人物眼里,惟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技”的传承则更为悠久。但受一定历史局限性制约,他们更多侧重于“技”的传承,存在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田园风情”,可谓小家情怀。新时代大国工匠更是“兴事造业”之人。在“技”的传承中,他们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具有更为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秉承道技并重理念,率先垂范、有教无类,身传大技。现代工匠已经不是传统手工业者,他们掌握了精湛的现代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仍然作为现代工匠们的核心精神品质。大国工匠罗昭强心怀技能报国之“大道”,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班传艺,开创了中车长客“黄埔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