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7日,是第25个“消除贫穷国际日”。尽管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全球消贫、减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撒哈拉以南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人口膨胀,以及与全球经济发展相伴随的贫富差距拉大,这一趋势近年来正在减缓。持续推动全球减贫进程,仍是国际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了全世界最令人瞩目的减贫成就的中国经验,无疑值得世人关注与借鉴。
当地时间10月17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纪念仪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回顾了国际社会在此前数十年中所取得的全球消除贫困成就,“近10亿人已摆脱贫穷”。但他也提醒道,在当今世界上,仍有“超过7亿人无法满足其日常需要”。为了帮助这些“掉队的人”,今年消除贫穷国际日的主题是:与落在最后面的人一起,建立普遍尊重人权和尊严的包容性世界。
尽管全球消除贫困工作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未来的隐忧却更值得关注。世行在今年的消除贫穷国际日当天发布的报告称,全球减贫的难度正在上升,减贫速度明显下降。在1990至2015年的25年间,极端贫困率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从近36%降到了10%;但其中2013年至2015年的两年中,极端贫困率只下降了一个百分点。据世行初步预测,2018年全球极端贫困率将下降至8.6%.在201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穷”被列为首要目标,也是联合国工作的主要优先事项。但世行警告称,整体来看,2030年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例降至3%以下的全球目标,恐难以如期实现。
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放慢,主要原因是极端贫困人口日益集中在减贫工作滞后的地区。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最大,约占世界极端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根据世行的报告,该地区近年来底层40%人口收入呈现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该地区人口的迅速膨胀。1990年至2015年非洲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增幅最大的是贫困和极端贫困人口比例,生活在该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2.78亿人增长到超过4亿人,有42%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按照这一趋势,到203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占世界极端贫困人口的比例可能升至十分之九。
“中国的发展已经让数亿人口远离了贫困,而且中国正致力于在2020年彻底消除国内的极端贫困。这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最大的贡献。”9月3日,应邀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北京接受采访时古特雷斯指出,“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减贫事业中,除了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外,中国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提供减贫的“中国方案”与实质支持。而这一点,正如古特雷斯所说,“中国面向非洲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另一大贡献。”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