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扶贫,许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山区农村的样子,事实上,在我国,扶贫工作不只是乡村扶贫,也包括了城市职工。因为,在城市,还有一定数量的亟待脱贫脱困的困难职工。在过去的5年里,全国已经建立了3544个工会困难职工帮扶(职工服务)中心,共帮扶困难职工3620.27万人次。
目前,城市困难职工包括包含贫困职工在内的城市低保群体。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困难职工并未纳入低保,这些职工主要集中在“僵尸企业”,这些企业社保欠账较多,职工生活困难。在去产能、去库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也有新的困难职工产生。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困难职工并非出自困难企业,他们是因为因患重特大疾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导致家庭支出突增,生活陷入贫困,低收入职工“因病致贫”现象并不鲜见。
城市困难职工的范畴,也不受城镇与农村户籍限制,一些留在城市的农民工收入偏低,又难以享受城市均等化公共服务,也出现生活困难情形。这些农民工远离家乡,难以享受到乡村扶贫带来的红利,但又无法得到城市相应的保障,处于“两不靠”的境地。
在过去五年里,全国各级工会在城市困难职工扶贫这一工作上,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一个颇有亮点的探索就是,扶贫不只是“输血”,更要“造血”。传统的“送钱送物”模式,只能缓解一时燃眉之需,但要让困难职工及其家庭真正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让职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在送观念、送政策、送资金的同时,还要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
一些城市困难职工集中的地区,其实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不理想,地方财政吃紧,困难职工人数多、程度深。这时候,仅靠工会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撬动各项强大的政策资源,形成合力,方能见效。同时,通过协调党政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职工,不仅能让党政领导干部亲身感受到了困难职工的难处,也让困难职工有机会直面领导,表达诉求,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扶贫“自我造血”就有了政策保障。
许多困难职工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化的,自身工作、家庭住房、子女求学、老人就医等等,仅仅解决一项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帮他们脱离困境。如果能有效统筹当地人社、民政、教育、住建等部门资源,重点从“就业、医疗、求学、社保、住房”等五个方面切实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明确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对于符合有关条件的困难职工做到“应保尽保”和“应救尽救”。有了各相关部门的支持,扶贫“自我造血”才能有资源支撑。
其实,困难职工在哪里,每个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具体什么样子,相关政府部门掌握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这时候,就需要工会发挥“覆盖面广”的优势,有效调查统计困难职工具体情况和需求,为精准扶贫提供信息保障。在这一问题上,通过工会的“大网”,一个困难职工家庭都不能落下,只有这样,精准扶贫方能“不漏一人”。
目前,在各级工会的协调下,全国多地都已出台了针对城市困难职工的帮扶措施,并形成了一定的帮扶体系。如果工会扶贫的“造血”功能发挥得当,那么,困难职工通过“自我造血”,在脱贫的同时,也能迎来更加幸福的人生。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