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职工园地-正文
走进班组:“旱码头”上的“摆渡者”
//www.workercn.cn2014-11-08 07:25: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走进班组】“旱码头”上的“摆渡者”

由于安全风险系数高,车站调车作业人员又被铁路人形象地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昆仑山脚下的格尔木车站是青藏铁路进出藏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中转站,被誉为雪域天路上的“旱码头”。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机务段5115机车包乘组就是这个“旱码头”上的“摆渡者”。

  成立于2005年5月的5115机车包乘组,现有机车乘务员8名,主要担当格尔木车站列车编组和车站专用线调车作业任务。成立9年多来,他们凭着“一点都不差、差一点也不行”的安全理念和敬业、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创造了无任何责任行车事故的纪录,还防止各类大小行车事故近200起,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

  车站调车作业是铁路安全运输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机务、车务、电务等部门的协作,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严重的调车安全事故。由于安全风险系数高,车站调车作业人员又被铁路人形象地称之为“刀尖上的舞者”。

  “多年养成的习惯,工作中检查一下机车状态做到心里有数,干起活来也踏实。”在格尔木站见到机车包乘组班长李海龙时,他正带领徒弟李满军利用调车作业间隙对机车走行部进行静态检查。

  “停轮检查机车设备状态是5115机车包乘组多年来的传统,他们每一个机班都这么做。”指导司机邢玉德说。

  登上5115机车,规范整洁的机车司机室、一尘不染的机车电器柜和油光锃亮的柴油机动力间,偌大的机车保养得让人惊叹。

  “这样精心保养的机车会说话,不信你看,在这些管路上只要有裂纹或者跑、冒、滴、漏现象,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它。”邢玉德指着擦得锃亮的机车管路说。

  “调车信号注意、调车信号白灯。”随着李海龙师徒二人的高声呼唤和机车风笛的响起,调车机缓缓启动,开始了他们一天的调车作业任务。

  “2调6道东头请求牵出”、“6道牵出信号好、2调司机明白”、“5道加十辆”……调车作业过程中,李海龙师徒二人的应答声在不足4平方米的司机室里此起彼伏。

  在短短的15分钟调车作业过程中,李海龙与车站值班员和调车组人员之间的车机联控用语多达30余次,操纵机车主手柄、制动机、按压风笛、操作监控装置近40次之多,在和学习司机李满军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呼唤应答制度的同时,司机李海龙还不时探出窗外进行后部瞭望。虽然整个调车作业过程中需要眼、嘴、手、脚并用,但经验丰富的李海龙忙而不乱、沉着有序。

  “格尔木车站一共有12股到发线、10股编组线,加上车站周边的专用线,大约设置有170组左右的道岔和信号机。在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平均需要编组列车80~90钩活,呼唤应答3000次左右,操纵机车手柄、按钮近2000次。”李海龙介绍说。

  “我们每天下班时都口干舌燥,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李海龙指了指放在机车操纵台上的一个特大号茶杯和一盒润喉片说,“我们调车司机是车站调车作业安全的最后一个把关者,只要能保证安全,苦点累点都值得。”

  格尔木站是青藏线的“咽喉”,现在又是进出藏物资运输的黄金季节,每天需要编组的列车非常多。虽然每次都有30分钟的吃午饭时间,但为了赶时间,保证行车计划能够按时兑现,李海龙他们已经习惯了不按点吃饭的“工作规律”。

  在班长李海龙的带领下,5115机车包乘组摸索总结的“勤问、勤敲、勤检查;细想、细看、细研究;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想一想”机车库内检查“三勤三细三多”工作法,有效提升了机车设备质量,确保了调车安全,在全车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中工网通讯员 吴道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