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同样也改变着公益慈善。近年横空出世的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在我们的生活中“怒刷”存在感。然而根据媒体报道,这种新型公益模式因为平台的审核能力不足、资金监管不严等问题,“诈捐”现象屡见不鲜。
“身患重病”“已花光全部积蓄”“请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时常看到类似的求助信息。相比于传统的募捐方式,网络众筹门槛低、传播快、效率高,让很多患者绝境逢生,用“功德无量”来形容并不为过。然而有利益的地方,往往会有人动歪脑筋。从此前曝光的案例来看,有人为了博取同情而夸大病情,谎报治疗费用,并且对医保、商业保险等信息“选择性遗忘”;有的过于“心急火燎”,在病情尚未确诊的情况下就匆忙筹款;更有甚者,竟窃取患者的真实资料,借助众筹平台“空手套白狼”……
怎么办呢?当然要“堵漏洞”。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是网络众筹模式的“自带”问题,规则使然。当前,在多数平台上只要上传身份信息、病情诊断材料等即可发起募捐,并且需要多少善款,自己设定。这些信息都会通过审核,但审核的“技术含量”却让人揪心。以“轻松筹”平台来说,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其每天发起的个人求助项目超过200个,但仅有35人专门负责项目审核,他们大都无医学背景,在判断真伪方面常常让人“捉急”。至于向医院等机构核实,当前有的平台干脆挂出了免责声明,有的表示会“抽查”,有的遇到用户举报会联络医院,但办法相当“原始”——打电话过去,电话那头是否愿意配合也只能碰运气。
所以很明显,依靠平台“独揽”信息审核责任,这不可能也根本就行不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只有一方信息,怎么进行比对、鉴别?因此,众筹平台还需要多方“帮忙”,比如信息支持,从身份信息、患病情况到医保、商业保险等,需要相关部门与社会力量积极合作,为网络众筹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在规则设计上,对于募捐门槛、资金使用情况等也要多多把关,力图从“规则”上将骗子拒之门外。
此外,还要“严打击”。根据法律规定,如果个人捏造虚假事实或者故意隐瞒重要事实,让他人误以为他处在困境中予以帮助而获得钱财的,就构成欺诈或者诈骗,按照民法甚至刑法予以处理。不过从现实中来看,夸大病情、信息造假等还算不上“铤而走险”,即便有人质疑、举报,多数也只是取消募捐,并不会“伤筋动骨”。对此,从监管部门到众筹平台不妨进一步明确责任,严厉打击,让投机者心灰意冷,让诈捐者“危机四伏”,也让更多人珍惜社会的爱心。
屈金轶:对“冰桶挑战”需启动拿来主义 2014-08-22 |
郭文婧:积极化解网络募捐风险 2015-07-17 |
网络募捐,法律不能缺位 2015-07-17 |
汪昌莲:“众筹救狗”倒逼网络募捐规范化 2015-07-23 |
赵查理:慈善制度改革是最好的护航 2016-01-04 |
“拒退善款”折射募捐乱象 2016-02-25 |
网络募捐避免监管盲区 2016-03-14 |
对个人募捐一刀切会否伤了民众爱心? 2016-03-15 |
慈善法实施前的未尽疑问 2016-03-23 |
“获捐晒吃喝”岂止是可疑 2016-06-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