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江晓华和同事一起研究云图(右二为江晓华)。刘羿摄
22日上午11点,江晓华代表西昌发射中心气象技术部做了未来8小时的气象预报:“天链一号04星”发射窗口期是晴天。依据多年的气象保障经验,他估计:“这次工作的压力不会很大。”
气象条件是制约航天发射的关键因素。据统计,西昌发射中心近一半的发射任务都是在雨季执行。“带兵打仗讲究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我们的工作常常要跟‘天气较个劲儿’!”江晓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全球十大航天发射场中,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气候条件最复杂,西昌场区跟它是一个量级。”
作为中心技术部气象总体专家,1987年空军气象学院毕业分配到西昌之后的这二十几年间,江晓华可谓经历过多次“惊心动魄”的难忘瞬间。
2011年7月27日,距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启程奔赴太空不到两小时的紧要关头,发射场区雷雨交加。航天部专家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给中心气象系统提出了“场区上空两公里内无雷暴”的发射要求,而这比一直以来的保障标准整整压缩了四倍空间。“常规发射保障标准是‘8公里之间无雷暴’,但出现雷阵雨的时候就必须把余量全部挤出来。”江晓华说。
于是,从那天下午四点半开始,他每十分钟就要把监测数据和预测结果向首长汇报一次。江晓华回忆道:“在那种情况下,指望半小时一次的卫星云图已经来不及,必须刷新实时数据,再根据多年经验,一两分钟之内预测出结果。”
到底能不能如期发射,会商分歧很大。发射,风险很大;中断发射,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5时30分,到了发射窗口时间,指挥部要求气象系统拿出最后结果。
关键时刻,江晓华凭借详实的数据计算分析和多年的预测经验抓住了强雷暴在5点35分至45分之间的一个“空档期”,即满足发射的最低条件。于是,他站出来明确向组织保证:未来十分钟内,场区上空两公里范围内无雷暴,火箭可以点火起飞!
5时44分28秒,伴随着指挥员的口令,操作手果断按下红色“点火”按钮,长征火箭托举卫星冲上九重天。“火箭穿云一分钟后上空就传来雷暴声,非常惊险,当时气象部门的很多同志抱头痛哭。”江晓华回忆,重担压顶的他因持续站立三个多小时,“神经已经麻木了。”
二十多年间,江晓华先后参加过90多次国内外卫星发射和重大武器试验任务。他主持完成的《气象系统“十一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西昌、海南双发射场区灾害性天气预报及预警机制研究》等开创性的科研项目以及原总装重大科研项目《海南发射场气象保障技术及模式研究》的成果,为海南文昌发射场预报员培训和日常气象保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李伟 刘羿)
设计师兰晓辉:托举“嫦娥”轻盈落月 | 2014-01-06 |
全国“最美家庭”通榆县樊桂英一家:牧羊女... | 2014-01-06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车著明:他为火... | 2014-01-06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车著明:护航,... | 2014-01-06 |
车著明:大凉山深处的航天“数据王”(图) | 2014-01-06 |
守护风云二号08星“生命线”的人们(图) | 2014-01-06 |
车著明:扎根大凉山21年 “数据王”甘当... | 2014-01-06 |
樊桂英:淳美家风代代传 | 2014-01-06 |
刘慈欣:我等待着颠覆旧科学的消息 | 2014-01-06 |
火箭装配师吴延翔:匠心铸箭 仰望苍穹 | 2014-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