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救难纾困
光明智库:截至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密集出台多项措施,共同支持企业渡过难关。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从短期和长期分别来看,国家还应在哪些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魏江: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用工政策等。这些政策中,有的会马上见效,有的要过一段时间见效。当下最要紧的是“救急”,让中小企业能活下来,先“活着”才能“活好”。
从短期看,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响应快、针对性强。今后,还应该针对员工工资、社保成本、租金成本等影响现金流的因素精准施策。比如,在租金减免方面,对国有用地、用房租金建议直接减免,对非国有用地用房租金给予财政补贴;在人工成本方面,政府与企业联合解决非正常开工期间的员工工资支出,可以由政府补助兜底;在财政贴息方面,对于因疫期延长贷款的,给予疫期贴息。此外,还可辅以金融手段,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作用,设立疫情防控专项紧急融资,发放专项项目贷款。
从中长期看,要发挥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作用。应尽快出台全年的减税政策,包括增值税、土地税、房产税等,让企业对减税降费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产业政策上,应加快发展网上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赵忠:为支持中小型企业渡过难关,中央和地方已经出台多项措施。从宏观方面看,主要是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减轻经营负担和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为了尽快见到显著成效,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精细化、精准化。卫生健康部门要积极主动帮助中小企业查找疫情防控的风险点,帮助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条件;人社部门可以组织大型网络招聘会,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招工困难;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通过组织政府定向采购、国有企业对接上下游中小企业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其他相关政府部门要引导大型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转变服务和销售模式,积极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同舟共济。
陈春花: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还要打赢一场面向中小企业的“保卫战”。从政策层面来看,继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于2月1日联合出台30条金融措施后,苏州、上海、北京、四川等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加大减负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加大稳岗支持力度等手段,切切实实扶持中小企业,共克时艰。
这些政策很多具有直接可操作性,可以立即见效。比如,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出台了相关的减负降费政策、税收政策等等。从长期看,政府还应在激活企业发展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给予科研投入补贴、培训学习与人才培养补贴,出台支持企业转型、高质量增长的扶持政策等。
3、“突围”发展:捕捉机遇,逆境成长
光明智库: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发展最大优势是“船小好调头”“生存能力强”,要想破解当下难题,离不开自找出路、自力更生。您如何理解这句话?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看,当如何“突围”?
陈春花:无论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中小企业都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寻找出路,找到突破危机的方法。很多企业也是在危机时找到了发展的新模式,捕捉契机,逆境成长。
我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如下建议:第一,保证现金流,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在外部市场没有恢复的情况下,最直接有效的行动是从内部挖潜,保证现金流不断。第二,要和员工建立共识,共克时艰。第三,寻找合作共生的机会,比如一些餐厅停业时,可与盒马鲜生等新零售公司合作,派遣员工去那里暂时工作。第四,创新业务,寻求尽快恢复经营的可能性。
赵忠:面对疫情,中小企业一定要抓住责任、共济、转型、底线等关键点来实现发展。责任,就是要承担社会责任,按照党和国家部署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只有疫情控制住了,企业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才会改善。共济,可结合疫情防控时期的市场特点,与居民和社会需求仍然旺盛的企业、行业合作,提供配套和上下游服务,用好用足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转型,要进一步审视企业的业务类型、经营中的风险点,依据新的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和技术手段及时进行经营转型。底线,在特定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有底线思维,有及时止损的勇气和决心,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以图东山再起。
魏江:要正确理解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生存能力强”的前提,那就是“不发生突发性事件”。当出现突发事件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较弱。
当下,中小企业要“突围”发展,建议按照以下思路:一是降库存。想办法把死钱变活钱,逐步出库存,比如打折出售存货。二是与员工协商工资。采取向员工“借钱”,以后按定期利息连本带利还给员工的方式渡过难关。三是间接融资。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少量借贷。四是与大企业合作。通过灵活用工、灵活融资,把资源盘活。
4、或可催生新业态,焕发新生机
光明智库: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之后,互联网企业以新业态的形式涌现,释放出巨大商机。您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业态会出现哪些新变化?
赵忠: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自动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越发重要,对生产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服务的提供形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生产方式突破了实体空间的限制,员工参与生产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远程办公越来越普遍,互联网消费越来越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趋势,都有“无接触”生产、消费的特点,正与当前防控疫情的形势相适应。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预计这些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现有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技术进步,还会不断催生新业态。
未来,与健康和医疗相关的产业和行业预计会得到长足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医疗服务,也包括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行业和产业。
陈春花:正如2003年非典之后互联网企业以新状态发展起来一样,经此疫情之后,也会诞生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可能会是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智慧城市。围绕智慧城市运行的相关领域,会产生新的商机。二是在线模式。在线模式将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消费,线上娱乐、游戏、教育、知识付费等都会有很好地发展。三是新工作模式。本次疫情中,字节跳动、苏宁、华为等企业都选择了远程办公,而钉钉、企业微信等协同办公工具业务也呈爆发式增长,未来远程办公会成为众多行业的选择。四是大健康领域。人们的保险意识将得到加强,有可能增大对保险的支出。同时,保健品和保健食品可能会大有需求,大健康领域将蓄积更大的发展能量。五是线上线下融合。无论是零售业,还是围绕商业所展开的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领域,都将有更多机会。六是AI与大数据领域。AI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嵌入的领域同样会带来新的发展可能性。
魏江:这次疫情会对消费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生推动作用。受影响最大的餐饮、商贸、影视、娱乐、培训等产业都可通过线上提供服务,这将进一步推动线上云服务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中西部地区消费产业升级。
疫情防控也为制造业智能化生产带来启发。此次制造业受冲击主要是因为生产和市场受到制约,其中,生产环节的最大障碍是劳动用工,销售环节的最大制约是物流。智能化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此次菜鸟、顺丰、盒马鲜生等企业的稳健发展,以及数字办公产业的指数增长,就是因为智能化解决了传统的发展瓶颈。
疫情防控还会激发新兴产业业态的出现。此次疫情后,环保、餐饮、健康等关系民生的产业会出现新业态,医疗、制药产业将进行创新模式变革,物流产业也需要新业态与新体制,以协同创新实现更好发展。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晓、王斯敏、蒋新军、康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