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舌尖”风暴刮起的是文化风
肖奉仪//www.workercn.cn2014-05-0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期待许久,央视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开播。纪录片继续沿袭了第一季的蒙太奇叙述风格,娓娓道来。在电视艺术创作热衷于寻找感官刺激的年代,相比于赚笑声、骗眼泪、拼出位、玩炒作来博取收视率,《舌尖2》用视听艺术将味觉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可以说,味蕾是《舌尖上的中国》发现的新的电视节目感官。

  纪录片把焦点放在“美食”之上,不谈其他,却又好像什么都谈了。美食,乃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有效、最具特色和最能产生共鸣的载体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国际标识。《舌尖2》不局限于美食,它穿越古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天空到土地到水中,从乡村到旅途到城市,从田野到餐桌到舌尖,从宏观生命世界到微观生物世界,从色香味到五味调和,巧妙地融合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彷徨、寻找、播种、希望、收获,特别添加变迁、漂泊、离愁与乡情。从“吃”这么一个看似普通的小窗口,将各种中国特色串联起来,既广袤辽阔、妖娆艳丽,又朴实耐嚼、轻松愉悦,不失为文化饕餮大餐。创作者试图告诉观众,唯有生活才是终极梦想,唯有认真对待生活、寻找到对生活的认可才是最美的逐梦旅程。这无关金钱和权力,无关乡村和城市,关乎人们的心态。

  《舌尖2》之所以能融入这么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其创作生产模式有关。现在有些电视节目在制作上使用素材海洋“战术”。在制作前期只略微策划大体的流程走向,依靠在录制过程中使用大量机位去收集浩瀚的素材,再通过后期采集、剪辑来选取有用的内容进行拼接。其共性是节目质量不稳定,碰到素材好、“料”多的那期,节目就相对好看,碰到素材平淡的那期就难免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对节目内涵以及对受众需求深刻的思考,节目很难做出深度,而更多地依赖于参与角色的临场发挥。这种方式只需要有一个好的节目模式和几个懂得选取素材的编导就可以了,缺少创作诚意,只适合于生产快餐类娱乐节目,往往生命力和穿透力不强。而另一些电视节目把最重要的工作做在了开机前,将各种细节几乎都考虑全面,执行导演甚至在开拍之前心里早就有了一期完整节目的模样。接下来的任务只是挑选优秀的摄像师、编导和后期剪辑去完成填空作业即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发现好的题材,再在细节上做些调整。这类节目一般只要找准定位就属于高水准的节目,是属于真正的电视艺术创作。这直接呼应高质量的节目制作团队,没有深厚文化功底和专业经验是难以运转的。《舌尖2》当属后者。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开展多年,文化发展繁荣的终极目标正在逐渐绽放。文化自信不仅能提振民族自信,更能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现在国内文化市场拥有着巨大潜力,却还没有完全生产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缺的不是受众,也不是资金,而是高质量的创作团队和文化艺术作品。反复利用炒作手段吸引受众终将被人们遗弃,只有用真诚态度创作出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时代沉淀的优秀作品才能征服受众。这两年来,像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湖南卫视《变形计》等开始展现其独特魅力。纪录片和纪实类节目这些曾经最难做又最容易遇冷的电视体裁之所以能成为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强劲对手,正是因为其找准了人文内核的精准定位。电视艺术创作者首先就应该把自己、妻儿和亲人当成节目受众,把受众当成触手可及的“人”。既然受众们越来越不好“骗”,那何不以“诚”相待。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垦总局)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