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底气所在和力量之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催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有因有革、返本开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和集大成者之一。“王学”是明代儒学革新的产物,它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改造和革新了儒学,并在内容上高扬人的价值与地位,强调道德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形成了别开生面的人生哲学。
自古以来,重视道德修养、追求君子人格、强调内圣外王,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古代先贤讲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方面,王阳明无疑是一位成功典范,他不仅学术成就冠盖古今,而且还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和清正廉洁的好官。可以说,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时代所允许的高度。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王学”博大精深,对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便到了当前,仍然具有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比如“心即理”的实际意义,是要为我们的心灵确立一个可靠的依止之境。“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揭示出外在世界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今天,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美丽心灵作支撑,心灵有多美丽,环境就会有多美丽;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以和谐心态为基础,心态不和谐,什么和谐都谈不上;比如“致良知”,强调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良知”的核心是“明是非”,在正义面前,当仁不让,当事不让,事理融通,知行合一,体现的是难能可贵的担当精神;比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等等精辟论述,都表达出阳明先生关心的是世道人心,希望将道德伦理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以良知代替私欲,提升精神境界。这些至今仍是克服喧躁浮华、培养良好品德的良药,仍是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的资粮。正因为如此,著名学者杜维明曾指出,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阳明先生的道德文章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深入研究、深刻阐发阳明思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光明日报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刊发了一大批有关的好文章、好成果,推出了许多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做法、好经验。阳明先生用这样八个字概括他的一生:“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每一个光明日报人看到“吾心光明”,都会怦然心动,产生巨大的共鸣。光明是大智慧,光明是大情怀,光明是大气象,光明之中蕴含无限美好。今后,光明日报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为王阳明思想的研究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搭建更大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