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图文:一战百年启思中国
//www.workercn.cn2014-07-28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虽然没能直接派兵赴欧作战,但是为协约国一些国家送去大量粮食、枪炮,并向欧洲输送了14万劳工,为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他们中有近万人因为疾病或敌人的攻击而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1918年,一战以协约国获胜告终。在战争中做出贡献的中国,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巴黎和会上,各帝国继续分赃,对中国肆意掠夺。中国虽然是“参战国”、“战胜国”,但仍是一只被宰割的羔羊。

  国弱遭人欺,落后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深刻教训。

  回首中国参加一战的曲折历程,自己的命运始终被列强所左右,令人心酸,使人感叹,发人深省。弱国无外交,我们必须永远铭记。

  抗争谋出路危机变契机

  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对中国来说,一战既是一场面临陷入沉重灾难的危机,又是一次迎来命运转折的契机。

  巴黎和会成为中国新外交的第一个舞台。面对列强的欺凌,中国选择了抗争,输了外交却赢得道义,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终于清醒。通过拒绝对日让步和拒签和约,中国让全世界关注到自己的呼声,也为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山东主权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巴黎和会开创了中国敢于抗争的先例,那么华盛顿会议对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确认,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拨乱反正,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胜利。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正是以不屈不挠的方式参与了东亚乃至世界格局和秩序的重构。

  巴黎和会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彻底激活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对条约的不满情绪,直接促使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广泛开展,中国民众的思想空前解放、空前活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探索反帝救国之路。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怀疑和动摇,开始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和批判。正如思想家严复所说,一战导致西方世界只剩下“寡廉鲜耻”四个字。这种反思,为中国先进分子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和接受社会主义思潮,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封建专制说“不”,那么“五四”运动则表明中国人又否定了西方道路。中国的精英阶层开始寻找一条不同于中国传统封建制度与西方道路的第三条道路,最后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这艘巨轮,也在风雨中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航向。

  命运握手中和平最珍贵

  百年回首,沧海桑田。

  回望人类历史上的那场浩劫,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是什么把世界拖入绞肉机般的战场?是什么让数千万生命生灵涂炭?百年前的一战究竟留给今天怎样的警示?

  与100年前相比,人性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引爆一战的贪婪、自私、猜忌与霸权,今天仍在世界大范围存在。历史不会重演,但人类永远面临挑战。

  环顾当今世界,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能力最强,维护和平的责任最大,但它的霸权思想却无时无处不在。一次次干涉他国主权,一次次挥舞制裁大棒,一次次武力相向,令世人形成这样的印象:哪里有动乱战火,哪里就有美国的身影。

  欧洲是一战的主战场,但对一战的反思始终未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今年在欧洲冒出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东亚很像一战前的欧洲,当前的中国很像一战前的德国,甚至有人说钓鱼岛就是萨拉热窝。这种脱离时代背景的比较不值一驳,但它可能带来的误导却不能不警惕。

  更需要警惕和防范的,是近代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日本。近年来,安倍政权伙同国内右翼势力,以“积极和平主义”之名,行尚武示强之实,频频对战后国际安排与秩序发起冲撞和挑战,沿着危险的道路越走越远……

  百年弹指一挥间,世界的中心已从欧洲转向亚太,中国也从配角成为主角之一,并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饱受战争之苦,对和平的期盼也最热切。东亚和世界的未来如何,中国的主导力越大,和平就越有保证。

  世界因秩序而稳定,国家因和平而繁荣。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应从一战中吸取教训,团结起来共同维护胜利果实,捍卫和平秩序,让蠢蠢欲动者不敢轻举妄动,让战争的幽灵不再重现!

  史海钩沉

  中国参战为何没出兵

  在一战参战国中,没有哪个国家的参战经历如中国般曲折。

  中国第一次提出参战是在日本出兵山东之前。1914年8月底,为避免青岛落入日本之手,袁世凯对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表示,中国愿意提供5万兵力与英军一起收复青岛。但是,朱尔典认为与中国合作是多此一举,拒绝中国的参战要求。狡猾的日本窥测到中国的用意,更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加之云南爆发护国运动,袁世凯急于安内,也就不再考虑参战问题。

  山东被日本占领后,中国政府为了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以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山东主权,再次提出参战申请。1915年11月6日,中国通知英国,如果得到英、法、俄的邀请,中国将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国作战。此提议受到英、法、俄的欢迎,但再次被日本拒绝。对此,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1916年2月写给朋友的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不愿中国加入协约国,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日本情愿希望欧战拖延得越久越好,这样才能确保中国陷于任其宰割的状态。”

  到了1917年2月,日本对中国参战的态度突然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由反对变为鼓动中国尽快参战。日本转变态度的根本原因,一是袁世凯死后,中国政府的实权落在亲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中,借着支持中国参战,日本可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二是日本已相继获得西方列强许诺,由其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赞成中国参战可以换取列强的进一步承认。三是此时的美国正准备参战,也极力鼓动中国参战,日本鼓动中国参战,无异于顺水推舟。

  在平息“府院之争”后,段祺瑞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奥宣战,并表示中国愿意向欧洲出兵。但是,由于日本没有为协约国向欧洲战场派去一兵一卒,因此也不想让中国派兵。西方列强中,只有法国真诚希望中国出兵,英国则暗拖后腿,美国人不感兴趣,最终导致中国出兵欧洲的计划搁浅。

  “中国劳工旅”功不可没

  一战期间,中国虽然没有派兵到欧洲作战,但却“以工代兵”向欧洲战场输送了14万劳工,为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

  这些华工中的10万人组成了英军的“中国劳工旅”,另外4万人则受雇于法国的工厂和农场。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而且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他们挖掘战壕、修筑工事、筑路架桥、解运给养、装卸物资、清扫地雷、野战救护、掘埋尸体……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万名华工为保卫法国和英国捐躯。

  专家认为,中国劳工实际上间接为英法提供了14万大兵。因为这些人的奔赴欧洲大陆,才让英法腾出14万劳力去当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这些大字不识的劳工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地位。

  一战备忘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协约国与同盟国)为争夺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所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这次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516亿美元。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