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漫步在这个结构开放的展馆里,让我们渐渐地走近一个真实的邓小平——
他,首先是忠诚的战士。坚定的信仰是他终生顽强奋斗的根本动力,也是他创造辉煌业绩的内在原因。他3次被打倒,又3次奇迹般地站起来。即使是在受到错误批判、蒙受巨大冤屈时,他仍相信真理,不屈不挠,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展馆里有一组存放着邓小平3次被打倒的相关文章和中央相关决议展柜,以及一张邓小平1976年住院时与医务工作人员的合影,医务人员问小平出来工作准备怎么干时,他说:“我还是那一套,无非第四次被打倒。”非常简单的一句话,透露出小平同志坚韧不屈的个性和对事业执着的追求。
也许,展板上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人,而他的伟大源于他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也许,芬兰前首相索尔萨对小平的评价最能说明问题:“我们芬兰语中有个特别的词汇:忍耐。含义是拥有崇高的信仰,对为之奋斗的事业充满信心。这个忍耐与信仰便是邓小平的财产。”也许,正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我知道中国有人比你更年轻,但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人比你更有活力。”
他,还是一个朴实坦荡的政治家。不是吗?从恢复高考、知青返城、解决就业问题,到1978年他支持和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国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此后,在他的倡导下经济特区应运而生,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突出重围。一直到1992年他发表南方谈话,站在全球的高度,制定了中国的发展战略,把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一组组照片里,大都是小平同志去各地视察调研。1980年7月22日,他乘专列前往郑州途中说:“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1983年春,小平南下苏杭沪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与时任江苏省长的顾秀莲谈“翻两番”,算人均收入的“账”。验证“小康”目标,即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所以,日本学者竹内实由衷地说,邓小平不是虚无主义者,而是精力充沛的、勤奋的现实主义者。俄罗斯学者阿尔希波夫也评价,他精力充沛、严谨,是一位实干家。
他,更是一个有着平民情怀的老人。国富民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他一生的不懈追求。在一组展柜里存放着小平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的收据。在“我们穷,为什么要讲排场呢?”为标题的展板上,一个署名“北京一公民”的同志为当年的“十一游园”算了一笔账:组织一次游园活动,一个公园要耗费30多万元,北京市则要200万元左右。小平在人民日报内参上批示:“不搞好”。在《关于筹备纪念红四军入闽、古田会议召开五十周年的请示报告》上,他写道:“小型活动,花几百万元不应该,不如将这笔钱移作支持老根据地建设”……这些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真是太有现实意义,太有说服力了。
1989年9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从中央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他“希望自己从政治舞台上慢慢地消失”。他说,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加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可是,女儿邓榕回忆道: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邓小平。
今天,当我们缅怀小平同志,纪念他110周年诞辰的时候,让人感奋的还有展馆中一个13岁的孩子谭冬立的留言:春天的老人已经离去,但春天的故事将永远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