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政府和工会搭建职工竞技平台 深圳再现34名“技术状元”
//www.workercn.cn2014-11-26 08:21:19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达人故事

  “叉车”冠军杜玉海:

  “我现在相当于开汽车的赛车手水平”

  项目点评:

  “叉车”是此次比赛的新设项目,尽管听起来陌生,但这门技术在深圳需求量极大,这主要源于深圳港口和产业物流集中有关。叉车主要分港口类和非港口类,是深圳典型的产业工人形象代表。

  杜玉海特别爱开车,学习叉车后,他觉得圆了开车梦,上班也成了一种享受。“叉车其实和开车差不多”。在这行一干23年,他说自己的水平,“基本是开汽车里的赛车手水平。”得知比赛消息,虽然年底工作量增加,杜玉海还是报名参赛。项目分为三轮共五场考试,前四场哪次不合格都要被淘汰。507名报名参赛者,到第三轮的实操考核前就只剩下了67人,而杜玉海一举夺魁。

  “首先你要喜欢这个东西”,没来深圳以前,杜玉海觉得开汽车特别威武。他喜欢开车,原本打算做司机。“上世纪80年代,谁家要有个车,那是很荣耀的一件事”。1991年,需要大量生产工人的深圳企业北上招聘,高中毕业的杜玉海和老家一大批年轻人一样,“想去深圳闯一闯”。从山东应聘到深圳赛高日立公司,被分配与其他年轻工人学习特种设备操作。现在他则在深圳地铁公司干了十年,每天为深圳地铁正常运行提供物资供应,保证车辆用配件、维修消耗材料和工具能够及时出入仓库。

  “我干了这么多年,对深圳叉车是非常了解的。”杜玉海说,深圳产业所需的叉车主要分两类,港口类和非港口类。非港口类叉车以物流业需求最多,生产型的大企业一般都会需要叉车工人,像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大商场也需要叉车工人。“叉车的成本其实挺贵的,一台就几十万,小企业是负担不起的。”20余年,杜玉海见证了深圳对叉车工人需求度提高的过程,“以前很多人不了解这行,(现在)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招聘叉车工人”。

  杜玉海惋惜很多年轻人只把叉车作为谋生手段,“自然也不会有多大成就”。想起前几天龙岗发生的叉车事故,杜玉海忧心忡忡:“叉车是不能开上路的啊!”

  于杜玉海而言,驾驶叉车等于圆了自己的开车梦,上班也成了一种享受。“别人说累,我觉得是乐趣,不当成负担,越干越喜欢。”

  40厘米见方、1厘米厚的托盘底座,每个底座中心立放一个易拉罐。最后的决赛里,选手要把这些托着易拉罐的托盘一个一个摞起来,用叉车将立放易拉罐的盘体叉起,平稳摞到平台上已摆好的易拉罐上,码成垛。杜玉海说,能做这种“特种动作”,说明对车已非常了解,包括车的宽度、前后的平衡点。

  杜玉海把常年驾驶叉车积累的经验称为“感觉”。“开多了就有这个感觉,如果积累不到这个感觉,工作的效率就比较低,安全性也不是很高。像开汽车一样,倒车,熟悉的人三两把就倒好了,不熟悉的要倒好几次。开车的感觉要非常好,一看位置就知道能不能倒进去。”

  叉车工人除了驾驶技巧,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同样重要,比赛也重点在考核这三点。如果货叉上的盘体或易拉罐翻倒,选手就要下车用手摆好再重新操作;如果已经摞好的盘体及易拉罐翻倒,需等工作人员清理完毕才能重新开始。选手停车前如果没有拉好手制动,头伸到护顶架外,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都会扣分。在最快时间内完成比赛,还要符合操作流程、不压线、不碰桩、货物不洒落,兼顾“快稳好”才能获得好成绩。

  叉车比赛项目虽与平时的工作有区别,但“技巧是工作时积累的,没有积累,发挥也会不稳定”,杜玉海对自己的成绩引以为豪,但同时也觉得“别人不是比我差,可能没发挥好,不稳定”。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