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促进西部地区“优先发展”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本质要求
——《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跟踪研究》最终成果简述
//www.workercn.cn2014-02-11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开栏语:近年来,我区理论工作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主要载体,着力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使这些成果走出“象牙塔”,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今日起,本报理论版开设《学术视窗》栏目,重点介绍我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含阶段性成果),以期搭建起理论工作者与社会交流沟通的平台,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现实、服务社会,为我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自治区党校凌经球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跟踪研究》(项目批准号:11XJY002),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于2013年11月1日顺利按时结项。课题组成员有赵禹骅、蓝波、罗继红、李海英。

  通过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跟踪研究,该成果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三大定位”的本质要求是促进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原则,在现阶段,促进西部地区优先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性。从工具理性看来,区域协调发展既包含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包含区域内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题中之义。促进西部地区“优先发展”体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第二,通过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优先发展”成效初显,但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但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从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来看,西部地区多数省份排名仍然还是靠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西部地区面临着“两个翻一番”量化发展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经济转型发展、“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失衡和生态环境脆弱等方面的压力。

  第三,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内外部制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生产要素聚集的视角来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金融支持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外向度低,最终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不强上。从制度供给的差异来看,西部地区存在西部大开发法律支持体系缺失和战略实施组织体制、财政支持体制、收税优惠支持体制、区域合作体制、监督评价体制等方面的不健全等问题。

  第四,促进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创新。一是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支撑体系,抓紧出台《西部地区促进法》、《西部资源开发法》等。二是健全组织实施管理体制,设立区域开发管理委员会。三是建立健全区域补偿制度,完善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经济补偿、政治补偿(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成本补偿)。四是围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解决西部地区特殊的突出矛盾、增强西部地区财政实力、增加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加大税收优惠支持力度。五是构建西部地区政府间区域性合作组织。六是明确监督客体,加强对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效果全过程的监督。

  第五,促进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必须切实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一是加强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发展保障能力的建设。二是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是加大金融支撑能力建设。四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五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分层次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提升资源型产业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构建西部特色现代工业体系;依托各地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自然生态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六是实施扶贫开发、创业就业、教育和文化惠民等四大工程,提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水平。七是加强民族工作法治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扶持政策。八是大力培育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自省自律的慎独精神、艰苦奋斗的奋发精神等为重点的当代人文精神,为西部地区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