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笔者在邯郸工作期间,曾于景点处发现一瓷质温酒壶,很合心意,买一把回去,置于心爱的书柜之中,闲时常常把玩欣赏。酒壶非名瓷,做工也粗糙,真正让我喜爱的是壶上的那句:想想不通想想通。每每凝望,一切烦恼尽去。
“想想不通想想通”,让人一看,土!近于村言俚语。细细想来,却耐人寻味。常言道“十有八件缠心事,百无一可意中人”,人间道、世间事,很少笔直平坦、顺风顺水,多的是弯弯曲曲、磕磕绊绊,甚至有时进退维谷、举步维艰,走不过还绕不开,放不下还拿不起。“想想不通”实属常态,那又如何能“想得通”呢?
中国文化最强调“心”的作用,有心就有“思想”,有“思想”才有出路。有道是:病由心生、相由心成,物由心转、路由心通。笔者以为,由“想想不通”到“想想通”,关键是“思”,根本在“变”。
要勇于思考。勇于思,即敢于思。现实中,不少人面对困惑和逆境,就像历史上的蔡桓公,只会讳疾忌医,能绕即绕,能躲即躲,自己不敢去想,还不相信他人,更不让别人说,这自然在自欺欺人中,病入膏肓,走入死亡,悔之不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想之灯应是常启的,不去思考,必然受“烤”。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不敢思考的人必然是随波逐流、没有主见的人,迷失自己不说,还极易受制于人、受困于事。故而在面对各类困惑和不如意时,首要是敢于去想,只有敢于思考,才有可能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想通”的路。
要勤于思考。“勤于思”是“勇于思”的延续和深入。古人云:思之于人,尤器之于匠,常执使之则锐,恒锻用之则坚,千变万化出焉。意思是说,思考就像是匠人的工具,经常用便会锐利坚韧,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孔子教育人,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思考到一定程度,是不会轻易教导指点的。古时候有个才子找禅师求道,请师傅帮他解除疑问。不料师傅说:与其问人,不如自问,念念不忘,久久纯熟,自然明了。才子回去后认真按照禅师的指导,无论行住坐卧,都用心参究,反复思虑,甚至废寝忘食,久久思之,顿得玄奥之道。勤于思考,就是经常反复思考、换位思考、逆向思考,通过不断地综合归纳、分析判断,条分缕析,得出结论。就像沙里淘金、地中掘井,在有效的重复中提炼纯度、增加深度与厚重,就一定会在“山重水复”中看到“柳暗花明”,得出“通”的结论。
要善于思考。“善于思”是“勤于思”的拓展和升华,是解决如何思考的问题,也可说是思考的方法和手段。善思之要首先是认识自己。古人强调:“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见己”,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常常反省,努力做到“眼观鼻、鼻闻口、口问心,问心无愧”。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客观自然,才能走出自我封闭的境地,达到目的,实现目标。其次要借鉴。善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很好地利用“外脑”,认真汲取他人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经验与智慧,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推进工作的“尺与度”,掌握处理问题的“进与退”,走出认识问题的“牛角尖”,自然而然会化腐朽为神奇、转被动为主动,找到通途。
“想想不通”的过程是痛苦的反反复复思来想去的过程,更是寻求变通的过程。而“想想通”的过程则是解放思想、自我改变、自我升华的过程。
长期的思考告诉我:别人怎么想、怎么做,即便天天沟通,我们也无法完全知晓,更难以去改变。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行为准则。简言之,只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总结、勤于提炼,才能不断地自我改变自我、自己超越自己,融入环境,顺其自然,就必然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