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调查人:王全书(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
2013年6月23日,《梨园春》举办“国色丹青相映红”专场晚会,为年逾九旬的老艺术家马金凤、刘石平颁奖。
在选秀娱乐节目扎堆的荧屏,电视戏曲节目呈现出被边缘化的颓势。然而,从1994年开播至今,人们对《梨园春》的热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延续、时代的发展而消退。在20年里,《梨园春》通过一系列开风气之先、接地气的创新举措,激活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生命力。《梨园春》栏目的探索和实践,为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从1994年开播,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从1999年改版算起,也已播出785期。它通过一系列开风气之先河、接地气的创新举措,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初始迈向辉煌,闯出了一条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巧妙嫁接、珠联璧合的路子,成为在全国深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优秀名牌栏目,为民族传统艺术赢得了应有尊严和一席之地,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们的普遍好评。
它是如何走过来的?其成功经验给了人们哪些有益启示?以传承弘扬中华戏曲文化为宗旨的《梨园春》,在河南卫视“文化中国、文化卫视”的整体定位中,引领了哪些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在戏曲类电视栏目低迷的当下,《梨园春》如何再突破,实现逆增长?笔者对此作了全方位的调研与思考。
“飞入寻常百姓家”——原创性地推出戏迷擂台赛
《梨园春》栏目的最大亮点,是戏迷擂台赛这一原创性的形式设置。它大胆地打破了戏曲类节目“我演你看、我唱你听”的固有模式,开启了双向互动、多向交流的崭新格局,满足了众多戏迷、票友登台一展风采的表现欲望,焕发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这个板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异乎寻常的欢迎,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梨园春》以其群众性、娱乐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快速走进了千家万户,引来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的数十万人报名参赛,两千余位草根戏迷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擂主。“到《梨园春》打擂去!”已成为一些人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向往,大批戏曲爱好者变成了戏曲艺术的传播者。
戏迷、观众的踊跃参与,促成这一栏目的收视率不断攀升,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观众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狂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梨园春》平均收视率为24.8%,最高收视率达到35.7%;2004年同时段收视率全国全年排名第一,每期综合收视超过2亿人次;栏目拥有稳定的收视群,社会生活消费的中坚力量——30至50岁的观众占总收视人数的32.8%。《梨园春》从全国各地电视台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50余次荣获国家级奖项,主持人庞晓戈也捧得了国家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
《梨园春》的火爆,起到了极大地示范带动效应。19家省级电视台纷纷跟进,办起了类似的戏曲栏目,形成了盛极一时、蔚为壮观的“梨园春现象”。
“小荷才露尖尖角”——注重培养年轻观众和少儿擂主
青少年是中华戏曲的明天和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戏曲文化,培养浩浩荡荡的年轻观众,一直是《梨园春》不懈追求的一大目标。栏目开办之初,就推出了与成人戏迷擂台赛并驾齐驱的少儿戏迷擂台赛。天真烂漫、童腔童趣的少儿演唱,吸引了雅俗长幼各个群体的眼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陆续造就了秦梦瑶、张玟、孔莹、牛欣欣、邓鸣贺、张楚怡等在全国走红的数以百计的少儿戏曲群星。秦梦瑶——《梨园春》培养的第一位明星小擂主,曾连续参加2002年、2003年央视春晚,现在海外留学,仍不忘情中华戏曲;孔莹——2005年春节,年仅3岁多的她,摘取了少儿戏迷擂台赛金奖的桂冠,成为《梨园春》开办以来年龄最小、人气最旺的少儿金奖擂主,如今她在忙于学业的同时,仍然继续在戏曲上下苦功夫;邓鸣贺——这位可爱的河北邯郸小男孩,两岁多就开始学习戏曲,2010年6月参加《梨园春》“花儿朵朵开”比赛并赢得擂主,在2012年、2013年央视春晚上,中国娃的打扮、优美的唱腔和念白,使小鸣贺一鸣惊人、红遍全国。他们的可爱形象和戏曲天赋,受到了河南、全国乃至海外观众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传播河南地方戏曲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小天使,在广大青少年中撒下了戏曲的种子,吸引、影响了无数少年儿童加入了接触戏曲、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学唱戏曲的大军。少儿戏迷擂台赛开发了潜在的戏曲观众,贮备了后续人才资源,成为《梨园春》广受追捧、长盛不衰的闪光点和兴奋点。
为了激发年轻人的兴趣,《梨园春》独家打造了戏曲致青春赛事“青春之歌——大学生擂台赛”。与其正襟危坐眼看着传统戏曲与年轻人渐行渐远,不如开开心心地将它拽回年轻人的视线。本着这样的初衷,青春范儿的大赛闪亮登场,来自全国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子们飒爽亮相,他们竞相演出梨园经典,用火焰般的青春年华解读了戏曲艺术。致青春赛事激发了青年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向往,使古老的中国戏曲在他们心中荡起时代的涟漪。
“千树万树梨花开”——多板块展示老中青名家名段精粹
中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北宋杂剧形成于开封,“诸宫调”创始于开封,《目连救母》这一标志着中国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走向成熟的剧目也首演于开封。发端于河南的剧种,种类之多、密度之高,全国罕见;目前仍有35个剧种在活动,有16个剧种有专门剧团演出,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豫剧,在全国的专业剧团数量不下200个,覆盖22个省区市,连台湾地区也有专业豫剧团。在涵盖了70个剧种的中国戏剧梅花奖30年来获奖演员人数中,豫剧仅次于京昆,远在其他兄弟剧种之上,不愧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以传承弘扬中华戏曲文化为己任的《梨园春》,依托这些优秀的人才和剧目资源,从有着丰厚积淀的河南戏曲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电视视角和精品标准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悉心打造了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系列节目,相继推出了“大师原声、高徒表演”、“名家名段”、“推新人”、“折子戏”、“大戏连播”、“擂主风采”、“豫剧在全国”、“戏曲小品展播”、“戏曲MTV”、“名师高徒”、“唱响春天”、“海峡梨园情”等特色鲜明的板块。唱、念、做、打才艺毕现,生、旦、净、丑流派纷呈,连同那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稀有剧种也得以推广、保护和传承,集中展示了河南乃至全国戏曲界老中青艺术家的神韵,架起了一座联结演员与观众的桥梁,将传统经典剧目、优秀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延伸到四面八方,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名家名段。这些创意和板块,从局部到整体、从听觉到视觉、从服装到造型、从音乐到舞美、从章节到细节,处处体现着对艺术美的创作追求,全方位演绎了中华戏曲的艺术魅力。
这档以传统戏曲为主题搭建的电视节目受到了广泛欢迎,甚至连一些原本将戏曲视作博物馆陈列品的人们,也忍不住凝神收看。正如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庞晓戈所说,“就算你不是戏迷,也能在这儿找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