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国产电影:无话题不票房?
//www.workercn.cn2014-08-19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赵凤兰

  在电影市场空前活跃、资本滚烫、票房高企的当下,中国电影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但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一些乱象。如今,决定一部电影是票房过亿元还是败走麦城的标准似乎不完全取决于影片的艺术质量,而在于是否能营造话题、制造噱头,让不断发酵的谈资持续贯穿影片放映始终。粉丝够不够、话题强不强、谈资多不多,竟成了决定电影票房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纵观近期上映且票房过亿元的电影,在上映前后均制造了各种热门的话题效应。像《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伴随的是郭敬明和韩寒的影坛PK;《京城81号》炒热了“京城鬼宅”;《白发魔女传》则大秀黄晓明和范冰冰的“火热激情”。相比之下,《绣春刀》虽然称不上是一部上乘之作,但它至少讲述了一个线索清晰、脉络流畅的故事,其艺术质量也比同档期的影片高出许多,可由于没有营造什么话题,《绣春刀》上映4天仅收获3500多万元票房。究其原因,片方总结为“粉丝不够,话题不强”。

  借粉丝和话题进行炒作的现象如今在电影界愈演愈烈。一部电影的公映,其背后往往活跃着一群操盘手,他们通过名人效应、制造话题、网友互动等方式,在影片上映前后进行炒作,衍生出一些喋喋不休的话题,持续不断地轰炸人们的眼球,并以此提高票房收入。在绵延不绝的热门话题渲染下,一些质量平平但有炒作热点的影片在票房上轻松过亿元;相反,一些重内容、轻形式且质量上乘的影片,由于没有太多包装和炒作而沦为陪衬。

  在“无话题不票房”思潮的主导下,国产电影变得越来越不需要太多含金量和专业性。由于找粉丝、制造话题就能轻松赚大钱,许多资本也竞相逐利,纷纷“围剿”影视这片“红海”,使整个行业中的投机者和“一锤子买卖”现象越来越多,“非职业化”的现象和行为比比皆是,影视业已不再是“学院派”的专利。此外,过去以剧本和故事情节为轴心的传统拍摄思路也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粉丝中心制、演员中心制,谁红谁当导演,谁火请谁演戏,就连电影的情节脉络也根据能制造粉丝效应和话题的人物而设定。在这种浮躁的商业氛围下,一些原本踏实做电影的人也逐渐丧失了信心,开始走低端、恶俗的路线来迎合观众。在资本的裹挟下,电影的商业气息日渐浓厚。

  当然,影视业得到资本和社会各界的垂青也是好事,毕竟一部电影的纯粹性并非只有祛除一切商业性才能够实现,但商业介入应以尊重电影作为精神产品的第一属性为前提,如果本末倒置,则适得其反。近些年,国内电影市场空前活跃,电影的产量和票房收入明显提高,电影的整体质量却退步了。近日,一份“梳理66位国产过亿电影导演排名(2012—2014)”出炉,在这个榜单上,跻身票房过亿元导演前三甲的居然是徐铮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和郭敬明的《小时代》,就连饱受诟病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也赫然在列,位居第27位。整个排行榜佳作寥寥,除了好莱坞影片和几部国产获奖影片外,大都是一些经炒作上位的“爆米花电影”,没有几部能经得起反复咀嚼和推敲,许多都不能与经典的老电影相媲美。

  造成国产电影质量下滑的原因与电影行业盛行的浮躁之风、唯金钱论不无关系。如今,中国电影的硬件环境越来越好,影院越盖越豪华,银幕数越来越多,但软件环境不尽如人意。在以票房论英雄的当下,电影界充斥着种种乱象,一些电影尽管在市场上大卖,短短几天票房就能过亿元,却往往是只见电影、不见文化,理想和情怀淡出银幕。如果任由这种投机心理恣意的话,那么,电影市场很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从目前来看,国产影片的数量和庞大的市场体量已达到了历史峰值,但质量不尽如人意。电影的审美标准逐渐转向为一种商业标准,很多电影人连清晰地讲故事、按照电影艺术和美学谋篇布局、遵循电影规律搭配取舍这一基本能力都不具备,却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这一状况,在资本道路上狼奔豕突的电影人真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拍摄的影片是否配得上亿元票房?没有粉丝和话题做噱头是否就拍不出有情怀的电影?中国电影是否已到了该适当降低发展速度,理性研究单片质量和主流价值传播的时候?如果不认真思量这些的话,国产电影恐怕真会穷得只剩下钱了。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