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分析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心声,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正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
一、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国的根本动力
197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综合国力由弱变强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人民的美好生活。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35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创造35年连续增长奇迹的同时,进一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了。世界上许多经济体的发展在连续增长后,往往出现拐点,由盛而衰。连续保持十年、二十年增长的国家有若干,但“三十而立”者寥寥,“四十而惑者”多多,能连续走好“第四个十年”的经济体,当代几乎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相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能否迈过这个坎?当前我国经济已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增大。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中国不迎头赶上去,就会再次错失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三、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西藏改革发展稳定实践,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全会的任务就是制订总体方案,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创新,全面释放改革红利。面对深层次的矛盾和成长的烦恼,要做三件事,第一,确定目标;第二,根据改革目标制订改革方案和总体规划;第三,冲破阻力障碍,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涵盖了三百项具体措施,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新一轮的改革是在更深层次上进行的,要打攻坚战、要涉深水区,最重要的是要成功,这就是深化改革。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既坚持贯彻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又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提出了在更宽的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改革的任务。
《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竭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深化改革已成共识,推进改革挑战重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以崭新的精神状态、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提高执行力,以对党和人民高度的负责感使命感投入这场伟大实践。
(一)要有更大勇气智慧的改革思维
今年7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武汉市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为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这极大考验着改革设计者、推动者的思维和理念、勇气和智慧。
(二)政府当是改革的龙头
全面深化改革,政府乃是各项改革的龙头,政府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全面深化改革再获增长红利的关键,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等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动力、释放增长潜力,继续走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改革,以政府转型进一步促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势在必行。政府改革相比其他领域改革,其明显特征是:改革的决策者、推动者、实施者,也正是改革的对象,政府改革是政府自身的一场自我革命。政府首先要定位,才不会越位和错位。定位就是清楚该干好什么,不去越位和错位就是明白不该干什么。把该做的事做好、做科学、做得让群众满意,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去做。坚决实现从暗箱到透明、从人治到法治、从权力到责任、从全能到有效的转变。
要以政府改革带动经济改革,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政府放权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释放市场活力;以政府改革带动社会改革,以财税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释放社会活力。政府治理的转型,就是要有效约束权力、监督权力、抑制腐败,提高政府公信力。但为与不为如何划界,管与放如何平衡,不但考验改革者的智慧,也事关改革的成败。所谓有效政府,是指政府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改善管理,反腐倡廉,低成本、高效率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最后,政府改革需要不断提高改革透明度,加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断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改革推进、检验改革成效,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拓展,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依法行政、人民满意的政府。
(三)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改革矢志不渝的根本目标;紧紧依靠人民,这是改革深入推进的力量源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一重要论述,开宗明义地回答了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凝聚共识在于寻求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找到大多数人都赞成的平衡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检验我们改革政策成功不成功的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这一重要经验,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根本遵循,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这是改革的根本价值;改革只有一个标准,尊重人民意愿,这是改革的基本立场。今天,我们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越是面对繁难复杂的改革任务、世所罕见的风险挑战,越要善用群众的参与热情、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完善群众的参与机制,让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行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分别为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西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