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升华。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把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放在一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动力源泉,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就不可能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目的,只有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三个进一步解放”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一切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第一,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实践创新;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的新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有其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内在逻辑和依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必然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活力的解放和增强。邓小平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然,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那不是解放思想,主观的想象臆断更不是解放思想。其实,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35年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告诉我们,只有全党全社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能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所以,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全社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第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的一切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建设实践证明,我们的一切奋斗目标的实现,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之上。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但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来讲,还不是很高,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先进生产力比重不大、布局不均衡,落后生产方式大量存在,社会整体生产效率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经济社会活力竞相迸发。什么是社会活力?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从马克思那里找依据,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中找到答案。所谓社会活力,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非常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社会活力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解决的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上层建筑方面所存在的不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社会活力高度活跃和增强,是现代化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人类历史过程就是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发挥的过程,是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力量的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活力充分激发的社会环境,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