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在《学习时报》撰文认为,法治文化滋养和培育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虽然法治文化的形成十分艰难,但只要主政者身体力行,大力倡导,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努力营造法治氛围,法治在中华大地总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终将成为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
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只有党和政府带头守法,才能够带动全社会崇尚法治。因为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这些都是影响法治文化的重要因素。在破除人治奉行法治问题上,只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守法,运用法治方式推进工作,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才能有很大的改观,法治文化也才能逐步形成。
媒体要理性传播。媒体是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一环。媒体的理性和规则意识、自律和责任担当,对整个社会形成法治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媒体的导向很重要,现在有些媒体对明星“八卦”过度热衷,但对关系民众基本权益、关系社会正义与良知的社会问题无动于衷。只有媒体展示真相、客观表达、严守规则、维护公义,社会才能恢复理性、尊崇法治,法治文化才会形成。
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文化的养成不可能速成,必须从小培养、教育、训练。法治信仰涉及 “三观”,只有通过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机构的长期努力、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可能逐渐形成。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所有学校都开政治课公共课,但是必要的法治课却迟迟开不起来。学校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民众要理性表达和行动。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础在广大民众。当“中国式过马路”、“信访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大行其道时,我们必须反思,是什么力量让规则失效、让理性缺位。为什么人们不愿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按照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规则行事?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是法治文化形成过程中每个公民的责任。
法治文化还需制度保障。有些国家的信用体系是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是公民唯一的证明记录,考试作弊可能就是一个污点,商场盗窃也成为污点,人一生中不断累积的这些污点不仅影响其缴纳保险金额的高低,还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影响人生前途。社会信用制度对人的行为和习惯有明显的规范作用,其后又有强大的威慑力保障。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执法者和相对人都缺乏有效约束,甚至可以说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一定程度上是执法随意和腐败造成的,社会信用缺失本质上还是制度缺失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法治文化还有赖于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