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新阶段,只有向改革要动力,才能释放制度红利;只有向调结构要动力,才能释放提质升级的内在增长潜力;只有向改善民生要动力,才能释放内需“富矿”对增长的强大拉动力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在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期,任何试图熨平经济波动的短期刺激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向改革要动力,才能释放制度红利;只有向调结构要动力,才能释放提质升级的内在增长潜力;只有向改善民生要动力,才能释放内需“富矿”对增长的强大拉动力。
(一)
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在此紧要关口,要使经济能够顺利爬坡过坎、使社会实现和谐稳定,短期刺激不可行,必须重启实质性经济体制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气概破除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以激发市场活力,更好更多地释放改革红利。
一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去年,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宏观调控抉择两难的情况下,政府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效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一年来,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扩大营改增试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真正给企业松了绑,让市场发了力。
今后,要继续向改革要动力。比如,要继续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温床。此外,还要坚持放管结合,着力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努力打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开放也是改革。还要着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图在与国际市场更深度的融合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二)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期。在此转换的关键时期,绝不能着力于短期的眼前增长,而必须从长计议,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
去年,针对阻碍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政府注重精准发力,运用市场手段和差别化政策,加快结构调整,释放了内在的增长潜力。不仅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加强了农业基础,使得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而且鼓励发展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0%、43.9%和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不仅加强民航、铁路、水运、信息、邮政网络、地下管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知识、技术创新等工程,推进了创新驱动发展,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超级杂交稻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同时,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继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这些调整,不仅利在当前,而且为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升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产业基础,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释放内在的增长潜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结构调整,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又要进退并举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绿色工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开发,同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着力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三)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出口放缓的当下,其内需的拉动作用就更为关键了。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上升明显,但仍然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来拓展内需,以释放其对增长的巨大拉动力。
去年,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不仅实施了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而且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不仅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而且实现了基本医保总体全覆盖;此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未来,还要继续在改善民生上发力,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扩大服务消费,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以降低流通成本,等等。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数据今年以来持续上升,消费者购物意愿也一直在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民生的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不断增强。 (执 笔:白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