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不必忧虑经济增速 暂时下降
朱海就//www.workercn.cn2014-04-22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相比而言,“改革”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宏观经济”问题。假如过多地关注经济增长,把增长作为目标,改革势必就会被拖延甚至停滞。

  2014年一季度经济增速降至7.4%,是近一年半以来的一个低点,对此,很多人主张政府应该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挽救下滑的经济。但是,这种论调既没有弄清楚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也不理解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所在。

  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货币现象,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急剧增长的时候,经济增长就显得很快,相反,当货币量的增长下降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也下降,货币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必然存在这种对应的关系,比如对应于一季度较低的经济增长率,2014年一季度中国广义货币M2增长率也是20年来最低的,只有12.1%。所以,如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对政府来说并不难,通过刺激政策,多发货币就可以,但是如政府已经意识到的,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目前经济增速的下滑,也正是过去大规模信用扩张,即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

  2014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116万亿元,相比2000年的16万亿,增长了7倍多。出口和政府投资支撑了中国过去多年的高增长,但同时也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结果,不仅是物价的上涨,如城市房地产价格在过去的十年平均涨了三倍以上,而且还导致了生产结构的扭曲,在不少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过剩产能,在一些城市出现了“鬼城”、“空城”和“死城”等现象。如上所述,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通货膨胀扭曲市场价格,产生错误的信号,使企业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盲目扩大投资等,并且,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将侵蚀企业的利润,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当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时,整个宏观经济就不会有起色。

  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货膨胀和债务相伴,每一张新发行的货币都意味着新创造了一个债务,通货膨胀越严重,意味着政府、企业和个人背负的债务就越多,随着债务的增加,政府、企业和银行进一步借贷的能力将下降,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难以依靠债务来实现进一步的投资,当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负债总额已经超过30万亿元,政府和企业通过举债来获得投资资金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随着投资能力的下降,经济增速的下降也是必然的。

  当政府、企业和个人偿还债务出现困难的时候,就表现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本质上就是债务危机,它由通货膨胀所引起。通货膨胀为什么在过去没有发生严重的危机呢?很简单,我们用不断地创造更多信用的方式解决上一次的债务,在以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宏观经济中,归还旧债的信用不是向谁“借”来的,而是利用中央银行、部分资本金的银行体系和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等,不断地“新创造”出来的。当然,债务并没有真的解决,因为每一次新的信用创造,就意味着产生新的负债,而且其规模比原先更大。假如信用创造的规模下降,必然就出现不能偿还的债务,债务危机就会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就会出现。但是,为了避免债务积累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及早停止信用扩张是必要的。

  所以,值得忧虑的应该是信用扩张,而非经济增速下滑。增速下滑会将原先由于信用扩张而被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是经济自我治愈的过程,它表明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即停止对经济的刺激,因此,暂时的经济下滑不必担忧。

  还要指出的是,忧虑经济增速下滑的人没有认识到,类如“经济增长率”这样的“总量”指标不适合用于评价“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是由无数人的行动构成的整体,总量指标很难说明在这个整体中,它的变化究竟使谁受益,使谁受损,收益的多还是受损的多等等。比如经济增速下滑往往意味着物价下降(如最近不少城市房价开始下降),而这对于那些想购房的人来说是好事。可见,总量指标其实是不能揭示真正的宏观经济问题的。

  相比而言,“改革”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宏观经济”问题。假如过多地关注经济增长,把增长作为目标,改革势必就会被拖延甚至停滞。通过改革,使经济更具有活力,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那么宏观经济才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