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计划经济的失败就在于,没有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和发明家来创造高级的资本品,从而提升分工。
“分工”提高生产力是为人所熟知的一个经济学原理,在《国富论》中,斯密例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他说把制针分为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那么一个工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而假如这些工序全都由一个人承担,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容易理解,但是,“分工”其实只是我们看得见的结果,在分工看不见的背后,我们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分工是怎么产生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分工离不开“企业家”、“资本家”和“发明家”这三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分工在成为现实之前,首先要被企业家“发现”,即某一产品(或工序)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首先要出现在企业家的头脑中,企业家运用他独有的知识,对它进行酝酿和想象,假如他经过自己的判断,认为这个产品或服务有利可图,并下决心把它付诸实施,那么市场中就出现了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即出现了某一分工。所以,“分工”虽然是自发产生的,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首先是企业家行动的产物。
但分工仅仅依靠企业家是不能实现,还需要有资本家。资本家的功能是为企业家提供资本,资本是一种预付,如没有资本,企业家就不能雇佣工人,那么分工就永远停留在他的想象中,而不会变成现实。在这里,资本家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家,如他要选择投资对象,他要把手中的资本交给他认可的企业家去经营等,这都要承担风险。只有资本家“认识”到,与其把资本留在手中,不如交给他认可的企业家投资的时候,投资关系才可能建立。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资本家和企业家是同一个人。
发明家的作用是为企业家和资本家提供专业的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家在做出市场判断的时候,都离不开发明家提供的专业知识,比如,假如没有互联网和物流技术,就不会有马云的电子商务。企业家自己一般并不从事专业知识的发明或创造,如马云不研究互联网一样,但是这些专业知识对企业家来说必不可少,就如做饭需要大米一样重要。发明家的专业知识只是提供了分工的可能性,只有当这种知识进入到企业家、资本家的头脑中,为他们所利用,并和资本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现实的分工。
分工并不必然提高生产效率,我们看到,在计划经济下也是有分工的,但计划经济下的分工却没有提高生产效率,否则计划经济就不会失败。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市场经济中的分工是企业家、资本家和发明家共同行动的产物,而计划经济下的分工是政府给定的或分配的,两者产生的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人为的命令的安排下,计划经济的分工可以实现平面的扩张,但做不到纵向的延展,这是计划经济下的分工与市场经济下的分工在形成机制上的根本区别。门格尔对市场经济下分工的纵向延展作了说明,他称之为“从低级财货到高级财货的进展”,比如挖土,最早的时候直接用手挖,后来用铁锹,再到现在用挖掘机,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分工的形式也产生了变化,即资本密集程度更高阶段的分工代替了资本密集程度较低阶段的分工,在这个例子中,生产挖掘机的分工代替了生产铁锹的分工,而且不难发现,生产铁锹的分工再怎么细化,其生产效率都不如挖掘机,所以,关键是发明和使用挖掘机,而不是在铁锹分工的细化上动脑筋。
可见,正是作为高级财货的资本品的出现,才使得分工可以提升到一个新阶段,一个更有生产效率的阶段,可以想象,假如没有苹果手机,富士康公司内部的大规模分工就不会是在生产苹果手机,而可能是生产普通的电视,苹果手机的出现,提升了富士康内部的分工,对企业之间的分工也是一样。
计划经济的失败就在于,没有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和发明家来创造高级的资本品,从而提升分工,计划者在这一点上做不到,如上面所说的例子,计划者可以规划铁锹的分工,但不能规划挖掘机的分工,这些效率更高的产品是市场“试验”的产物,而不可能为计划者想象出来。
这也意味着,劳动分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其实有限,大幅度地提高效率,还有赖于资本品的发明及其分工,如人们在“大跃进”中所看到的,劳动分工可以很细,可以有很多很多人参与,甚至干得热火朝天、夜以继日,但效率却很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那样的经济形态中,分工的层次很低,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及其分工,没有出现效率更高的资本品及其分工。在效率更高的资本品参与的分工中,由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不需要每个人都很努力劳动,这是资本品的发明带来的好处。
效率更高的资本品是企业家、资本家和发明家共同行动的产物,假如没有他们,我们的分工可能还停留在“男耕女织”这样非常原始的阶段,人们即便忙忙碌碌也过不上好日子。因此,要创造条件,让企业家、资本家和发明家各自发挥其才能,通过资本和知识的积累,创造更高级的资本品,不断提高分工的层次。(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