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吴宏洛
社会企业最早源于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提出的社会经济概念,之后,逐渐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公益创新热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于1999年提出社会企业新理念,其功能主要是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社会企业在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弥补政府福利空白、消除社会排斥、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企业以实现社会目标为价值理念,采用商业化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将企业商业模式与社会服务创新紧密结合,实现社会目标的组织类型和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其价值取向决定它是适合我国社区发展的商业创新模式。
社会企业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社会性,即非营利性。这是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本质区别。商业企业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社会企业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创建的。其二,市场性,即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这是社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不同点。非营利组织依靠政府补贴、社会捐助或筹集作为组织运作的经济基础,而社会企业借鉴商业运作的技巧和营销策略达到社会目的。它可以解决非营利组织效率不高、收入来源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的缺点。其三,创新性,即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实现形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它主要为更大利润所驱动,而社会企业则是通过社会创新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一种纠正或补充。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赋予我国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服务居民、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更多作为。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为根本宗旨,通过社会关怀来消除或缓解某个领域中的不平等,追求实现特定社会发展目标,使困难群体受惠。社会企业采用商业化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在价值理念上与社区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
◆社区社会企业的发展机遇
社会企业包含的价值理念与我国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民政部门对社区建设的定义是:“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从内在要求上来讲,中国社区建设是能够引入社会企业的。
首先,社区建设以改善民生为工作重点,而社会企业的社会效益目标和非营利性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社区建设要让社会成员能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仅是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而在中国目前的社区建设中,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以社会化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就业,以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保障,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学院等,正是对应了以上民生“五有”。社会企业在以上项目中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广阔。
其次,社区建设要求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我国目前采取的资源配置手段通常是传统的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以及近年来提倡的“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 的介入,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出现了政府干预不足和市场失灵的状况,导致社区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缺少适当的经济组织和经济行为,存在少钱办事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难题,进程缓慢而艰难。其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资金缺乏,导致组织难以持续。社会企业商业化的经营方式和创新理念,恰好可以化解这个难题。
◆社区社会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社会企业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的差异,社会企业领域产生了不同的范式和实践模型。目前,可在社区内发展的社会企业模式有以下几种。
社区需求纽带式。发现并直接连接相互关联的社区需求,社区和企业联合通过组织运作促进社区和谐,实现其社会目标的方式。如将废旧物资回收的需求与社区内贫困家庭对二手货市场的需求连接起来,再加入培训无业人员维修技能的中间环节。商业链上节省了大量的组织运作成本,社会链上,同时兼顾了环保、扶贫、无业人员救助等三方面的社会效益。
利益分享扶助式。企业与社区联系,向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企业利润转让给他们。这种社会企业模式通过创造和分享利润空间,让困难群众有尊严地生活,维护社区和谐。
内部捐赠式。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模式是甲捐给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为乙服务,那么这种社会企业模式中的甲就是该慈善组织自身。这种模式一般是通过组织者贡献个人的才能、智慧使企业运转,惠及困难群众。
人力开发式。这是最最常见的创新模式,即救助并开发人力。传统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偏重于单纯的“给予”,而社会企业更多为他们提供自立生存和能力发展的机会。如收留闲散流浪人员,让他们参与劳动,使他们有体面地而不是被救助地生活;建立培训学校,培训待业青年,掌握技能后出去工作;专门组织失业人员成立建筑队,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社区利益循环式。社区是一个人们相互关联更紧密的小的社会系统,通过利用社区场馆和其他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开发社区的合作经济,形成社区利益的自我循环,可以整体改变社区的面貌。
◆社区社会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以企业与社区互惠发展为着力点,建立社会企业和社区的互动机制。企业与社区关系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探求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社会目标。企业在与社区合作互动时,面临如何选择、实施一种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责任商业治理模式。例如,通过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成立新机构等途径,来提供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同时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社会企业不能像非赢利性组织那样把全部资源用于扶贫济困,只有当企业和社区之间形成有机循环,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与社区的互动。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是社会企业和社区互动的基础。企业和社区互动的主体是社区利益相关者,即与社区需求和满足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联的个人和组织。社会企业和社区互动的治理主体具有多元性,它包含各种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社区委员会、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等。社会企业和社区的治理主体应是平等的,各利益相关者均是平等的参与者。政府和企业希望通过社区体制改革剥离出社会职能,实行政社企分开。社区希望企业能参与社区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希望在参与社区建设中获得社会回报。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希望通过社区建设来进一步发展自己。社区居民则希望通过社区建设得到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因此,从机制或制度上激励每一社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企业和社区的互动是关键。
社会企业与社区的伙伴式互动方式改变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社区社会企业的治理方式提供了一个持续有效实现社会目标的途径,这种伙伴式的企业和社区的互动方式,促进了企业和社区之间资源的双向转移,改变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由于社区企业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使得互动方式具有可持续性,企业的资源水平、实现途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明显提高了企业实现社会产出的能力。通过社区社会企业,企业可以建立与当地利益相关者互惠的关系,企业得到了一个合法参与社区建设的机会和平台。社会企业在社区通过提供规定的任务,或以产品为主导的服务赢利,同时实现与社区的互动和社会目的。企业与社区企业基于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能促进企业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企业支持社区的纯粹慈善捐助,使企业的社会承诺具有可持续性等优点。
政府在企业和社区互动中,主要是引导企业和社区互动的自治管理,由政府牵头,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社区间的协作,协调和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和社区互动的信息汇集和共享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社区和社会企业互动的空间,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社区社会企业运作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