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药品能像疫苗一样,以极其低廉的代价把某一种疾病消灭。小小疫苗,筑起了一道保护人类健康的“长城”。
目前,我国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麻疹、百日咳、甲肝等传染病率持续下降,乙脑、流脑等发病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堪称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麻疹等6种疾病发病率下降9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实施以季节性接种为主的预防接种工作,开展普种牛痘预防天花,并于20世纪60年代消灭了天花。据估算,1978年—2007年间,通过普及儿童免疫,减少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2007年,我国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将甲肝、乙脑、流脑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到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
据估算,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30多年以来,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降幅达99%以上。
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国首次系统建立了流感大流行防治技术规范体系,对传染病大流行的应急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国率先成功研发甲型H1N1流感疫苗,系统评价了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指出:“正是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我国消灭了天花,消除了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控制了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疾病。国家免疫规划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持久的社会效益,在保障儿童健康、增加人均期望寿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望摘掉“乙肝大国”帽子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1992年,我国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10%,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约为58%,据推算全国有6.9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因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有27万人。
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我国控制乙肝的重要措施。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都会及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1月、6月龄分别接种第二、三针。
1992年,原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现了疫苗免费。2005年起,在做好新生儿免疫的基础上,我国有计划地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重点做好2002年以后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自1992年以来,由于预防得力,全国约90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减少了近2400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1992年—2005年间,我国直接和间接地用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总投入约为53.48亿元,而获得的总效益达2728.25亿元,即乙肝疫苗接种的净效益高达2674.77亿元。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有望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高度评价:中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一成功的乙肝控制策略,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一个典范,是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成就。
疫苗风险远小于健康收益
疫苗,打还是不打?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纠结。去年底,媒体对康泰乙肝疫苗集中报道后,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关注度增高。虽然,经过调查核实不存在疫苗质量问题,但是,抽样调查显示,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有所下降。
“接种疫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保护易感个体,二是形成群体免疫屏障。如果大多数人都不接种,就无法形成免疫屏障,不接种的人就会面临感染疾病的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王华庆说,“接种疫苗不是个人选择问题,而是公共卫生问题。人们不能因为个别事件而影响对疫苗的信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和使用其他任何药物一样,接种疫苗也存在风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但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疫苗的风险与其所带来的巨大健康收益相比微乎其微,与其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效果相比微不足道。
“有些症状虽然发生在接种之后,但与疫苗并没有因果关系,在医学上称为偶合反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免疫规划分委会主任委员赵铠说,有的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但没有被发现,如果打了疫苗之后,正好出现症状或者死亡,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疫苗导致的。事实上,接种疫苗发生异常反应是小概率罕见事件。目前,我国疫苗接种出现的异常反应,未超出世卫组织的预期发生范围。
我国对疫苗的研发、生产、运输、使用和接种等均有严格要求。目前,疫苗总体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2011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疫苗监管系统符合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