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历史早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对其发展道路和未来走向的影响至深至远,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在中国精神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上,滋生传衍于湖湘大地、打上深深湖湘地域烙印的湘学曾经作出过突出贡献,占据着重要地位。
湘学是弘扬中国精神的资源宝库
千百年来湖湘大地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既有对中华古代文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精英、先贤,更有近代以来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立下过丰功伟绩的豪杰、伟人。他们是湘学哺育熏陶出来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创造和发展中国精神的重要力量。这使得湘学成为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资源宝库。
湖湘大地产生过一大批践行民族精神的先贤、伟人,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资源宝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湘学氤氲的湖湘大地是民族精神产生、传衍和发展的重镇。从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被司马迁称为“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道德始祖虞舜,到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慨叹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从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理学鼻祖周敦颐,到呼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贤达范仲淹……特别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近现代历史上,以谭嗣同、黄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无数湖湘儿女,用“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气魄和担当,深刻诠释了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思想、行为乃至热血和生命,将爱国、团结、勤劳、勇敢、自强等中国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在塑造、发展了湘学精神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这些在湘学大地上出生成长,或受到湘学潜移默化影响的贤达、伟人,他们的思想、行为、事功、影响,无疑是弘扬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资源宝库。
湖湘大地产生过一大批践行时代精神的先贤、伟人,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资源宝库。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的完美结合,是始终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一大批深受湘学熏陶影响的湖南先贤伟人,曾经是历史上提倡、践行改革创新精神的杰出代表。传说中农耕文明的发明者炎帝,东汉时期改造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以及“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清末大思想家王船山……无一不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在追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近代历史上,湖湘大地更是诞生过一大批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中国发展走向的杰出人物。魏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的创办者;郭嵩焘不仅是中国近代首位驻外公使,也是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第一人;谭嗣同为实现维新大业,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豪情英勇献身,成为中国近代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排除种种阻力,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所有这些湘学先贤、湖湘伟人的改革创新思想及其伟大实践,无疑是弘扬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资源宝库。
湘学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湘大地历来都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滋生成长起来的湘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它所倡导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尚空言的实干品格以及不甘人后的自强毅力等,早已内化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上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每一种具象化的中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大多都能找到湖湘儿女的伟岸身影,大多都闪耀着湘学精神的耀眼光辉。
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心忧天下、勇于担当,是湘学精神的突出内核。湖南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袭来之时,这里并不是抵抗侵略者的前沿阵地。但是,秉承了心系桑梓、热爱家园的朴素情感和由此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忧国情怀的三湘儿女,却很快感受到国家、民族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当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出乡关,怀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豁达和乐观,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成就了“一本湘人奋斗篇,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神话。这些湘籍革命先烈、伟人巨匠的英雄事迹,是爱国主义精神最鲜活的体现,也是弘扬中国精神最生动的教材。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改革求变、敢为人先,是湘学精神的突出特质。从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谭嗣同的“为维新变法而流血”到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千百年来,作为湖湘精神传统的湘学一直不乏改革求变、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也正是这种勇于并善于创新、勇于并善于“傲立潮头”的改革创新精神,曾激励千千万万湖湘儿女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逆境中变革图存,并总是能将危难中的民族带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这种突出特质,不仅成就了湘学大地昔日的辉煌,也早已内化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成为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力量之源。
不尚空言的实干品格。不尚空言、脚踏实地,是湘学精神的宝贵品格。史前时期的湖南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区域,和当时黄河流域华夏族较为优越的生存环境不同,湖南先民们的早期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左传》中曾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描述楚人祖先艰辛创业的情景。恶劣环境给湖南先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同时也成就了他们勤劳勇敢、实干拼搏的性格特征,使得湘学传统中不尚空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格外突出。如辛亥元勋黄兴的“笃实重行”,中共重要领导人任弼时的“骆驼精神”,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永久奋斗”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湘学精神中这种突出的实干品格,成为塑造中国实干精神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源。
不甘人后的自强毅力。不甘人后、自强不息,是湘学精神的又一宝贵品格。湖南人从骨子散发着一种不服输的韧劲,而这种不服输,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操舟而我结筏,人跨骏而我骑驴”(左宗棠语)的危机意识。纵观千年中国史,湘学大地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格局中更多扮演的并不是先进的“领头羊”角色,而恰恰是后进赶先进的角色。但它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变被动为主动,变后进为先进,变不为人知为广为人知,从根本上来说都得益于这种精神品格。从清代中期以前的“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到湘军诞生之后的“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从19世纪中叶被誉为封闭的“铁门之城”,到19世纪末期一跃而成维新变法“最富朝气的省份”……都是生动例证。这种不甘人后、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精神,无疑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