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桃 子
3月19日至21日,中国剧协七届三次理事会在上海举行。中国戏剧的主要力量在此集聚,除了照例开好一届理事会之外,本届理事会因为与上海市文联、静安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事情便变得非同以往,非同以往的重要标志就是在3月21日上午举办了“当代中国戏剧发展论坛”。论坛上高朋云集,高谈阔论,时间虽短,话题幽深,事隔月余,依然振聋发聩。这期间,上海文艺界盛事不断,先有戏剧“白玉兰”第24次绽放,后有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诠释中国梦,等等。作为中国最“故事”的城市之一,戏剧一直是上海最鲜活的文化因子。聆听一下中国戏剧人在上海对当代中国戏剧发展现状所做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欣赏一下来自上海静安区现代戏剧谷等单位的戏剧足音,当是一件有必要有意义的快事。
切磋交流,深入思考,把握机遇,担当使命——由中国剧协、上海市文联、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剧协研究室、上海剧协、静安区文化局承办的“当代中国戏剧发展论坛”3月21日上午在上海举行。 作为中国剧协七届三次理事会的主题论坛,论坛就人才培养、剧目创作对于院团和剧种乃至区域戏剧发展的重要作用;城市气质、区域文化特色对戏剧发展的影响;市场环境下,戏剧表演艺术的文化意义与商业价值的关系;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传播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百余位中国剧协理事及上海戏剧院团代表参加了会议,成为近年来戏剧界风云际会的一大盛事。
中国剧协主席、上海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妍,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刘卫红,中国剧协副秘书长周光、崔伟,以及主席团相关成员全程参加。尚长荣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舞台艺术确实受到了冲击,面临着种种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严酷的现实。”但是,尚主席坚定地提出,“我们就是干这一行的,我们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中国人,中国戏剧人,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尽职尽心尽力。干我们这一行光荣。”
戏剧与市场:高票价不代表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的“三个思考”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他的第一个思考是回归戏剧本体,增强话剧的文学性。他认为当下的话剧忽视文学基础和应有的文学价值,“很多的创造导向一味追求票房,一味迎合观众,放弃了话剧本体应追求的艺术价值。”第二个思考是呼唤演出市场回归理性。“今天的票价居高不下,政府、社会、剧团都有责任,政府要扶持,社会要正确地引导。”他呼吁:“无论是国有院团还是转企改制院团和民营院团,都要把握好艺术质量关,因为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要营造出一个好的演出市场不容易,破坏一个演出市场却很容易,所以必须来共同维护。今天的票价50元到880元不等,比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要高出5%到20%,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观众的收入和承受力。我们需要市场,但不能迎合市场,更不能破坏市场。”第三个思考是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走向国际。他说:“中国话剧一定要创作自己的经典,今年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报告里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所以话剧的责任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走向国际。”
上海剧协副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用“鲶鱼效应”解析了上海话剧市场的经营模式,他表示:“做戏的人越多越好,当一个剧种是独演的时候,我觉得它也走到了它存在的边缘。”在剧目建设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立足于4个品牌:主流经典、上海人文、创新实验和中外交流。他同时表示,应参照戏剧全球行业的发展,“我们非常清楚这个行业定位是非盈利,现在很多院团转企了,多定位在企业式经营与商业化运作上,问题随之就来了,资本主义20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选择非盈利,戏剧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它必须首先担当起精神价值传播的功能。”
传承与发展:出人、出戏、出效益
传承与发展是戏曲院团不懈的追求,对此,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川剧院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介绍,他们不仅在传承发展中做了深入探索,在人才建设和新剧目创演上也做了积极努力,比如为川剧的新人和新戏推出魏明伦的《中国公主杜兰朵》;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的探索是和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合作,做成了一个现代版的新歌剧,目的是想通过对艺术合作方式的探索,使中国文化进入美国主流文化圈。2012年他们就参加了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艺术节,演出大获成功,得到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的的高度赞誉。 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对业界关注的“杭越现象”梳理出“出人、出戏、出效益”3个特点:一,出人。机制合理、政策优厚、德艺并重。2010年、2011年,杭越先后和落户杭州的文艺名家赖声川、赵志刚合作排演《新暗恋桃花源》、越剧《蝶海情僧》,拓宽了创作思路。二,出戏。定位准确、兼容并蓄、主动出击。2005年以来,杭越共创排了《心比天高》、《女人街》、《一缕麻》、《新狮吼记》、《大道行吟》、《班昭》、《红楼梦》、《德清嫂》、《北地王》等30多部大戏,年均4部以上剧目的艺术生产能力,在全国各大院团中都比较罕见。三,出效益。认清形势、面向观众、措施灵活。杭越在开拓演出市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优秀传统剧目走农村,优秀经典剧目走城市及国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戏剧与区域:戏剧关乎文化民生
近年,中央大力提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戏剧在此间当有何作为、如何定位、如何突破?上海静安区,深圳福田区、罗湖区,香港西九文化区的代表分别就此做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作为理事会与论坛主承办方之一的静安区文化局局长张爱华说,他们的目标是瞄准纽约百老汇以及伦敦西区剧院。伦敦西区剧院的专家给他们出了三道题目:第一,一个街区、一个城区要成为戏剧凸显的一个街区,首先要弄清楚有什么资源可以在这里集聚;第二,当地政府在这中间能发挥什么作用;第三,资源集聚以后能产生哪些聚变。在各种文化样式中静安区选择了现代戏剧谷与爵士音乐节,已经培育出了文化品牌。静安现代戏剧谷总经理杨勇的经验是:第一,戏剧发展是关乎城市形象的一次文化突围。他说,北京的东城区、西城区,深圳的罗湖区、福田区,也包括浙江省的乌镇,都纷纷以戏剧为主题在打造自己特色戏剧节、戏剧的文化平台。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经济发展,一流的城市更需要一流的文化表达。就上海而言,未来文化的活力创新在区县,所以静安区以现代戏剧谷做了一次先行探索。第二,戏剧发展是关乎文化民生的一项历史使命。现代戏剧谷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是“还戏于民”,注重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以资助、扶持、孵化等方式,以演出季的作品展演、导演工作室、每年一度的戏剧评奖、戏剧推广等为抓手,集结名导佳作,原点在静安,贡献在上海,较为有效地推进了专业戏剧生态在上海的构建与形式。第三,戏剧发展关乎生态文明的一种文化提升。静安区推动戏剧发展并不是做文化快餐,戏剧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提升城区的生活品质,归根结底在于提升市民素质与文化修养。
来自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体中心马林海介绍,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得起戏,他们用扶持资金对剧场实行低租和票价补贴工程,票价从50元起价,均价在100元左右。
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高级研究主任张薇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新的戏曲之窗。据她介绍,香港西九文化区坐落在尖沙咀黄金路段,是香港第一座专门为戏曲演出、创作、交流、研究、培训、教育所有功能集约放在一起的艺术中心。这是香港第一个也是西九17个艺术场地中第一个动工的场地,它拥有40公顷填海区,216亿港元投资。面向公众的戏曲中心的定位是:传承和发展包括粤剧在内的中国所有的戏曲剧种,能够在中国戏曲当代的发展中扮演一个参与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能够为中国各个戏曲剧种提供一个对话、交流、演出、创作、培训、研究、教育的平台,让全世界的艺术家都能够看到中国戏曲。她的精彩描述让戏剧人对西九戏曲中心充满期待。
“什么叫走市场?我以为戏剧的走市场绝不是指望这个行业去挣大钱,如果指望这个行业挣钱就别干这个行业。戏剧市场的核心是观众,不是钱。一说市场就说钱,这是错误的。”季国平最后的总结发人深省。谈到当下戏剧人应该怎么做时,他说,热情要肯定,政策要扶持,钱也不能缺,但是,戏剧人最核心的任务是要创作出好戏,把观众吸引过来。
共商戏剧发展大计,推动中国戏剧繁荣发展,本次论坛彰显了当代中国戏剧人的使命。宋妍的发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戏剧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区域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正在形成以戏剧为推动力的一种新型文化发展模式,使得原本作为专业文化样式的戏剧承载起不可忽视的社会使命,在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文化现象将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