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把工程教材推向“2.0版”
韩 震//www.workercn.cn2014-02-10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04年4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自启动以来,工程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许多成果。一大批老中青理论工作者协同攻关,立足于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通过进行追根溯源的文本梳理,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并作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系列科学判断,基本分清了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效果,初步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和被动局面。工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广泛体现在已经出版和正在编写的重点教材之中,体现在理论武装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提高全党和理论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永远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中央决定继续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该如何理解“深入实施”?

  首先,既然是“深入实施”,那么工程就应该在继续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把精力主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构建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探索,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之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的复兴必定大大改变世界格局。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致使南北关系、东西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东方仍然有东方的问题,但那已经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西方仍然有其支配力,但那已经是越来越相对的力量了。G8的风头已经大不如前,如果没有G20的配合,G8就很难像过去那样“号令天下”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结构性的变化,是值得从理论层面梳理、总结和重构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我们过去的工作更多地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那么今后我们也要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的提炼和理论提升。

  另外,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阐明什么是正确结论的层面上,还要发挥工程教材的理论分析和批判功能。好的教材不应止步于表达正确结论,而应引导读者在各种不同的思路中,经过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为此,我们如何引入问题,如何选择争论的视角,如何展开不同观点的辨析,就是必须认真研究的。在现时代,要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就不能只让读者知道一种结论,而是应引导读者在多样性的观点中理出正确的头绪。只有这样,我们的读者才能更有免疫力。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我们也要让其以适当方式亮相,使其“灭活”,这和种牛痘是一个原理。理论的魅力就在于其批判性,让理论的正确性在交锋中体现出来,更能展示理论的力量。

  最后,如果说工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考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话,那么到了“深入实施”阶段,就要考虑在准确和规范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其可读性。要让理论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让群众愿意接受理论,能够理解理论,真正掌握理论。为此,就要研究如何表述我们的理论。表述既要准确规范,还要让人愿意读、容易懂,这样才能打动人的心扉。我们经常说,要深入浅出。做到深入不易,做到浅出则更难。从理论基础的角度看,既然工程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那么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实践,因此用群众的语言更能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是仅仅通俗化,而是另外一种正本清源,即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视角去看问题,去讲问题;也是另外一种深入,即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去,而不是浮在概念的层次上。当然,要增进可读性,工程教材还需在完善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例如,我们要增加图画、图表,甚至插入一些相关栏目,使其表现形式活起来,让知识、思想、理论的表现更具有立体感,更具有启发性。相信经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就可以把工程教材从“1.0版”推向更加完备的、崭新的“2.0版”。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审议委员会委员,工程教材《西方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首席专家)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