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生活平台和生存空间。网络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沟通媒介,凭借其所具有的空间延伸性、地域广阔性、信息开放性、人员平等交互性以及个性兼容性等魅力,吸引着众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他们通过网络发展友谊、获得信息、寻求各种各样的帮助,网络甚至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交往在拓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的同时,又给人类提出了新的难题。当网络媒介作为人际交往工具时,它使人们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世界。虚拟网络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大多基于文本的交流,如此形成的人际关系大多缺乏现实的互动基础以及真实身份的联结。目前,我国的网络法规还不健全,网络公德也尚未形成,对网络中的失信违规行为尚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由匿名导致的交往对象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惩罚的可逃避性等网络社会的结构特征,加大了青少年网络交往的风险,也导致了青少年人际信任危机问题。
人际信任,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朱利安·罗特最早在社会学理论中提出的,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人际信任是一种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本。人际信任还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刻度,是与社会的稳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学、家长、老师,而网络交往则把青少年的交往对象范围扩大了,但虚拟网络交往行为非实体化,双方关系相对模糊。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6.0%的青少年认为网络交往缺少信任,40.9%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认识的朋友不可靠,27.6%的青少年强调网络交友容易受到欺骗,不敢尝试在网上交友。如果网络交往中存在严重的人际信任危机,那么这种不信任往往容易迁移至对现实生活的不信任。青少年人际信任问题既影响青少年自身成长与自我认识,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中。首先,人际信任危机会引发青少年的情绪障碍,而且会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信任最初是通过互动培育出来的,又是在互动中进一步发展的。若个体对他人缺乏信任,他人的行为模式便充满了不确定性,他还会对交往对象和交往过程充满疑虑和恐惧,从而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畏缩、被动、内敛等消极状态,甚至逃避或者减少人际交往。其次,人际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人性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信任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包含了个体对集体、对他人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信赖的,同时也会相应地产生亲社会行为,反之,有可能增加个体的越轨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网络这一纷繁、奇特的互动空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较多。我们必须分析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问题产生的根源,把握问题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的控制青少年人际信任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要完善网络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相关法规缺位、监管不力和网络社会中人的道德水准较差等问题,使得网络这一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呈现在青少年面前的时候是未经过滤、未经选择、未经掩饰的。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失真以及社会丑恶现象被过分渲染,让原本分辨是非能力较低的青少年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怀疑,进而人际信任水平降低,产生人际信任危机。我们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其次,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网民诚信意识。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作为一种价值准则,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诚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要更好的利用网络技术、网络信息、网络环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诚信的氛围,使诚信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育工作方法。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教育媒介的优势,让思想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满足青少年多层次的精神文化要求。带领青少年多参加社会实践,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交往。同时要教会他们合理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借助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倾诉、寻求帮助来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
总之,人际信任的建立与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依赖于群体文化、个人价值观、社会交往以及经济地位等诸多因素,因此不能靠一味灌输或强制来实现,而是要通过沟通、对话等方式深入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切实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困境所在,才能真正地被他们所接受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