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www.workercn.cn2014-03-2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越是亲近的人,越要严要求

  我们周家的家风、家训,我作了个总结,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遵纪守法,认真办事”。

  关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总理的教育来讲,他总是起带头作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村需要劳动力,就从城市里征兵。在一次会议上总理说可以推荐两个人到部队去,一个是我哥哥周秉均,另一个是警卫员的儿子。所以我哥哥在1960年去当兵了。

  1965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去看望总理。我说高中毕业后准备和班上几个同学一起去山西插队落户。总理显然很满意,他说:“对嘛,我们周家还没有一个农民。我支持你去农村插队落户。”不过总理还是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你敢向我保证吗?”我说:“当然敢,我保证毕业以后去农村。”

  我满怀信心地开始进行去农村插队的准备,却不料随后的一次全市征兵任务把我的计划打乱了。那时,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论是什么志向都得先参加体检,我从小在八一学校练出来的好身板一下子就被西城区武装部相中了。我去向总理告别。总理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秉华,原来你说要去插队当农民,我很支持你,现在又要去入伍。这是怎么回事?”我把情况告诉了总理,总理听后想了一下说:“我知道了。既然组织有这么个要求,你还是要服从组织分配。”但他接着又说:“你想当农民,将来从部队复员以后还可以去农村,实现你的理想。”

  总理就是这样,越是亲近的人,他对他们的要求越严格,绝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的侄子 周秉华)

  留住记忆是最好的家风

  吉林的满族“说部”,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传承记忆的习惯。一个国家、民族和家庭的重要展现方式是国风、族风、民风,能留住记忆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家风家教的学习和推广,应该重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我认为每个家庭应该把自己最生动的部分展示出来。总结家风和家教,其实就是在总结中华民族的精神能力和精神力量。

  在传承家风家教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不是把一般性的传统和家风展示出来,要挖掘其生动性,因为每种家风家教都有自己生动的内容和过程。

  第二,要通过这样的研讨进一步建立家教和家风的文化学的体系。其实家风家教的讨论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我们过去报了很多文化遗产,但是恰恰就没有家风家教。家风家教首先就是一种文化遗产,我觉得应该建立家风家教文化遗产学科。

  第三,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下充分注重传统文化方式的传播。家教传承的方式方法非常丰富,每个家庭对后代进行教育都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重要的遗产。家教要注重对“说”的文化遗产的挖掘,如何说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遗产,要充分挖掘“说”的艺术、传承的艺术。在家风家教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下充分注重传统文化方式的传播。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政策来传承这个传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曹保明)

  家风家教重在培育公民德性

  家庭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文化传承与道德教育、人格培养方面更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对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

  家风家教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公民德性的培育上。爱国,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伦理所讲的“忠”。中国自古以来不仅有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传统,更有忠孝传家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传统美德。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友善就是我们古代所讲的仁德,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些都可以通过家风家教的传承培育我们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情感。

  一个人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的影响,有了好品质,就具有了较高的文明素质,自然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乐善合群,以自由、平等、公平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才会自觉遵守社会的法治和正义秩序。按儒家的孝道理论讲,在家能够孝亲悌长,在社会上好犯上作乱者必然鲜矣,这自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修德不仅能使人乐善合群,更能兴国,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在家孝亲,就能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博施济众,以天下为己任。家风家教确实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教的主体是家长,传承的规律是父传子继。家教不仅是以言教训,而且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先要率先垂范,增强德育的自觉性。要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国家教育、社会教育、单位教育的关系,从而以长效机制推动家风建设,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灵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肖群忠)

  让城市孕育好家风

  家庭是城市的细胞,是传承城市社会风尚的基本载体。只有让一座城市的良好风气与千家万户的共同价值追求相互融合,才能在全社会激发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让城市孕育好的家风,可从五方面着手。

  第一,文化底蕴传承好家风。“崇文尚教、勤劳守信、温文友善”是苏州文化的核心,也是苏州传统家风的基本内容。积极利用文化底蕴是大力促进现代苏州良好家风形成的重要渠道。苏州连续举办了8届全民阅读节,每年开展100多项“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第二,家庭教育铸就好家风。苏州紧紧围绕夫妻、亲子、代际、邻里等关系开展好夫妻、孝儿女、好婆媳、好邻里、好母亲系列寻访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榜样的“典型效应”发展成为了“群体效应”“社会效应”,构筑了良好家风形成的社会基础。

  第三,城乡文明塑造好家风。苏州多年来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在城区广泛开展“邻里守望”主题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六大行动,全面提升了城乡居民文明素养,构筑了良好家风形成的环境基础。

  第四,道德风尚引领好家风。2011年至今,“道德评谈”已经巡演了2500多场,建立1000多个“道德讲堂”,构筑了良好家风形成的思想基础。

  第五,“苏州精神”弘扬好家风。2012年推出“家在苏州”品牌活动,通过“家”这个核心,凝聚全体苏州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与责任感。(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蔡丽新)

  家风家教影响人的本质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爸爸对我的教导是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妈妈对我的教导就是一个字“忍”,长大以后才理解这个字后面蕴涵了包容、宽容、礼让他人、自律等含义。

  现在的年轻人对家风家教的追求和价值体现,我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爱和感恩;第二,独立和民主;第三,平等和自由。我们理解的爱体现为自爱和爱人,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父辈对我们的给予,感恩我们受到的挫折。

  家风家训虽然属于道德和文化范畴,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也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向善,与法治的作用是不谋而合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训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能够承担起守护社会共有核心价值理念的责任,也为人们的道德与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

  民法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比如说公序良俗原则,规定了民事行为必须遵守社会道德等等。对于我国现在物权法中的财产所有权原则,也是可以在家训家规中找到依据的,而刑法中的犯罪和刑罚,更是来自于古老的家法家规。优良的家风可以弥补法律功能上的空缺,以道德观念自我约束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弱犯罪动机。

  法律规范人的外部行为,作用于人的大脑,影响人的理性,家风家教影响的是人的内心的良知和价值判断,是从根源上和本质上对人的行为产生一种影响。所以说,家风家教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李活力)

  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2012年6月17日“父亲节”那天,有一个叫“大萌子”的新浪网网友发了一条微博,晒出了她从1岁到30岁每年和父亲的合影。没过多久,这些合影就被广泛转发。我刚才查了手机,这条微博现已经转发70422次,评论19363条,点赞16360条。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第一,更多元。新媒体这个平台对传统主流媒体是一个有效补充,是一个增量平台或平台增量,新媒体的用户和传统媒体用户有重合,但也有很大差异。新媒体的年轻用户居多,现在新浪微博主要用户大部分年龄在35岁以下,这些用户可能看传统媒体少一点,看网络多一些。这些用户对我们传播传统文化来讲肯定是一个增量。

  第二,更互动。新媒体很容易参与,点一下“赞”,点一下“转发”,点一下“评论”,就参与进来了。不光是我们普通用户,我们的大明星,如姚晨、何炅等人,也在转发和评论。这样,影响力就会进一步增大。

  第三,更草根。想一想,如果一个作者要把30张图片发在传统主流媒体上,肯定有难度,但发在新媒体上就很容易,因为新媒体没有体量的限制。用户参与很容易,更容易互动,因此传播力更强。

  第四,更自然。30张图片,把父女间的爱心、温馨发散出来了,这个典型不是推出来的,也不是拔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网友自己选出来的,是我们的网友自己“赞”出来的,因而它更亲切、更可信、更感人、更温馨,同时也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这证明了,在主流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也能够发挥很大的正能量作用。(新浪网副总编辑 孟 波)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