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就近入学,“近”与“好”的博弈
钟秉林 张人利 储朝晖 范先佐 高淑英 孟夏//www.workercn.cn2014-04-2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造星不停,择校不止

  不能用行政的思维办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就必须治本,即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功能定位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阶段,我们的目标定位是“成人”还是“成才”?

  ——孟夏

  通过解决择校热点问题,建立规则意识,是教育建设必须做的一件事,这个长期被我们忽视了。

  ——储朝晖

  孟夏:择校的问题本来不应该是政府的话题,教育公平,人与人之间避免社会矛盾,它的深层次还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育人的目标,我们育人的方式,我们育人的内容,这个问题如果不把它搞清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去解决表面择校的问题,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现在一方面政府要求小学生要100%不择校,但是实际上在政府潜意识里还在打造名校,造星运动并没有停止,名校并没有错,错在打造上了。我们现在很多的行为都在打造名校,包括一些媒体也在推波助澜。

  张人利:要把学校差距和学校差异区分开,我们很多时候把学校的差距和差异混为一谈了。政府的责任是缩小差距,政府只要下决心,这种硬件的均衡,我讲得尖锐一点,他愿意做怎么可能做不成啊,完全可以做得成。差距小也包括办学的软件条件。像我们学校教师质量高,评职称不能评,为什么?因为高级职称就这么几个名额,你要想再评高级你就得换学校,这样下来,我们静安区所有的学校高级全部填满,比例是一样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差距小不等于差异小。我认为这和人一样,美国教育学家说过一句话:如果说前一千年是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平等,后一千年应该带来更多的个性化。有个性化才有创新,当然个性不代表不要共性,基本的要求完全应该有,但是应该有不同的个性。人有不同的个性,学校怎么可能没有个性呢?校长也是不一样的,学校氛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差异永远存在。差异大并不是坏事,例如说这个学校篮球蛮好的,那个学校足球蛮好的,有什么不好啊?因此,差距应该缩小:投钱大家一样,设备条件大家一样,师资配备大家差不多……但是应该鼓励我们的老师,鼓励我们的校长搞出个性化的学校。

  储朝晖:新政策就是强调规则,这个规则是所有的人都应遵循的,不能因为你是官二代,房二代,还有权二代,富二代,贫民二代就不同。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的,你应该遵循相同的规则,不能够有例外。以前北京的派位,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可以不遵守这个规则,有权和钱就不遵循这个规则。所有的问题要通过建立规则来解决,这个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你的班级里面通过规则解决问题,对孩子是教育。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不遵守规则是英雄,这个教育理念导致了现在很多人不遵守规则,还有荣誉感,我比别人好,我可以不遵循规则。这个规则意识本身就是教育当中必须要贯彻的一个基本的理念,而长期以来我们忽视这个理念的贯彻,导致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通过解决择校热点问题,建立规则意识,就是教育必须做的一件事。

  高淑英: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很多,我特别强调有两个均衡应该引起重视。一个是生源的均衡,一个是政策的均衡。就近入学实际上是想解决生源均衡,这是促进教育均衡的突破点。有的名校的初中条件并不好,但是大家都选择它,这个选择的背后是师资和学校的声誉,在环境和条件很一般的情况下学生、家长选择了声誉,对学校而言生源变了,成绩会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认为向普通学校倾斜政策是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

  储朝晖:程序,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长期以来不遵循的,有很多人利用手段做他的事。所以,要落实新政策必须规定一个程序,这个程序本身要公开透明,不能够有灰色的东西,要全程接受社会的监督,要有人参与进来,家长委员会,其他的社会团体也参与进来。

  短期治标与长效机制

  均衡发展也不一定解决择校难题。因为有两个不同的观点立在那里:国家“大母亲”强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家长“小母亲”看重的则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专业教育工作者认为能让学生有更大进步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家长则认为成绩高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张人利

  高淑英:我认为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所以不能奢求彻底解决均衡问题。因为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高质量教育的供给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教育不均衡就会存在。事实上,教育不均衡是长期形成的,原因很多,短期内很难解决。我认为就近入学是治标,教育均衡才是治本,标本兼治才会有效果。

  储朝晖:如果把均衡仅仅当成学校层面的问题,仅仅当成一个具体的事,这个定位错了。因为这背后是人和人之间究竟是不是平等的?社会是有纵向差距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将它定位为社会改造,包括人的观念的改造,才可能把这个问题看对。现在我们存在一个问题,好像教育部门在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光是教育部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有的人希望教育部发文件解决这个问题,这更是不现实的,一定要定位在“社会整体”,是包括所有人参与的这样一个过程。

  张人利:上海这几年也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蛮厉害的,就是把所有的钱全市统筹。上海17个区,所有中小学拿的钱都是一样的,义务教育阶段你什么资质你就拿什么钱,搞得每个学校都一样,教师的流动就简单多了,不存在这个学校拿钱多,那个学校拿钱少,绩效工资一搞,搞得全上海一模一样,17个区的所有的学校最边缘的区与最富有的区拿的钱一样的。

  范先佐:这要有一个过程。实事求是讲,应该给我们政府一个过程,你寄希望说这个学校明天就搞好,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提出义务教育明天就均衡也不现实,它必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我个人认为我们办教育千万不能按照运动的方式去办,这种情况下可能效益很高,但是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也就是决策成本可能很低,但是执行成本会很高。

  张人利:我们当前应该关注两个不同视角的对话:一是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的对话。我们国家——“大母亲”强调全面提升学习质量,家长——“小母亲”看重的则仅仅是学习成绩,这就有矛盾了。二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成绩变化的对话。哪个学校最好?家长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学校成绩好,你的孩子进去成绩就会好。你要跟自己比,能让学生有更大进步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解决择校需要均衡,但是即使均衡也不一定没有择校,还存在其他因素,比如上述这两种视角。均衡是择校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均衡,可以不拘一格

  教育均衡发展不会降低学校的质量,因为真正的优质学校有能力使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淑英

  范先佐:我去年9月跑了一趟俄罗斯,在俄罗斯一个三万人的农村里,学校规模都不大,所有学校里都有室内体育馆,有室内游泳池,而且游泳池分为不同的孩子区,大的孩子、小的孩子是不同的,和城市的学校一点差别都没有了,所以他们那里不存在择校问题。所以,你差别太大,采取什么措施,恐怕这个问题都很难解决,你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加强教育均衡的发展,关键是要搞好薄弱学校的建设,蛋糕越小越不公平,只有把蛋糕做大才会公平,蛋糕那么一点,每个人分到的肯定少,教育恐怕有相同的道理。

  高淑英:在这样过程中,更需要做教育的人冷静,用一种科学的态度,一种严谨的做法做事。要在尊重规律的过程中,把握话语权,我现在有一点感觉我们的教育被绑架,社会在议论教育,评判教育,我们顶不住这样的压力,于是顺应社会的要求,来做一些改革。在这样的过程中,教育是大家关注的点,教育又如此复杂,关系到人的成长规律。我认为真正的优质学校不应该因为生源的改变而出现质量的变化,真正的优质学校应该能让任何程度的孩子有所提升,让这些孩子得到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做教育的人,遵循教育的规律和本质,一步一步地建设和发展。我呼吁加强对普通学校的建设,最终是均衡。

  孟夏:我们要问一下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是不是中考高考成绩好、分数高的学校,考入名校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我们现在把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混为一谈了。从小学一年级考虑他成才,而不是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培养。我们要给基础教育和学校重新进行教育功能定位。在小学阶段我们打造的是教育特色,而不是特色教育,学校允许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鼓励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教育的特色,这里应有一个基本的求同的问题,而不是从小学开始就求异,这是第一层面。第二个层面中学应该体现特色教育,让他的学生开始分类,因为社会是多元的,人的结构也是多元的,在将来肯定也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要按照一个模式,让大家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过了桥以后再去划分?应该在过桥以前做这个事情。第三个层面高中可以逐步考虑到分层,有的孩子很理性,他将来是研究型的,可以进行研究型的发展,你是就业型的,就往职业就业方面发展。

  主持人结语

  教育确实是广泛的话题,要解决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可能用钱堆砌出来,这就使我们学校的发展难度非常大。要拓展优质资源,提高质量,需要长期的积累,这与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急迫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治本的办法,只能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