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打赢现代战争的关键在首战制胜,首战制胜的关键在拥有一支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尖刀式”部队,这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决定着未来战争的胜负。所谓“刀尖”人才,就是能驾驭信息化战争,关键时刻能出奇制胜、“一剑封喉”的军中精英。锻造“刀尖”人才,核心要素是要实现人才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检验人才质量的根本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打仗、打胜仗”。
习主席对加强军队人才建设高度重视,要求全军着眼加快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一流军队需要一流人才,实现强军梦首先是强人才。我军要有一个大发展,最紧缺、最急需的是人才;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最迫切、最需要的也是人才。
打赢今天的人才战争,就能打赢明天的现代化战争
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崭新的战争形态,一经亮相便主导了世界战争舞台,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新舞台上的新主角,成为各国着力竞争、重金打造的“明星”。
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掌握了军事对抗的战略优势,谁就掌握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命脉。今天的人才准备是为了适应明天战争的需要,明天战争的胜利必然仰仗于今天的人才优势。在人才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人才流失就是“割肉喂虎”,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强对手。人才战略问题,必须要上升到国家核心安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要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核心要成为世界人才大国,这是美国问鼎世界霸主的“密钥”。早在二战期间,美国便悄无声息、先发制人地打响了人才争夺战,得当的人才战略与优质的人才环境,撬动了像爱因斯坦、恩里科·费米、冯·布劳恩等世界顶尖人才大迁移的“雪球”,使得当时世界科技中心向美国新大陆悄然迁移。人才战争半个世纪过后,今天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40%已经来自“美国制造”,超过70%的诺贝尔奖得主为美所用,全世界62%的“顶尖科学家”都居住在美国,造就了世界“人才之都”,也造就了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人才争夺战,被誉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抓紧培养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关键举措。美国把吸引和保留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日本重视高科技人才培养,多方争夺世界优秀人才。韩国制定“21世纪头脑开发”计划。加速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已成为世界军事领域竞争的制高点。
首战即决战,现代战争亟需“用我必胜”的“刀尖式”人才
历史上历次战争发动者都梦想实现首战见分晓、一战定乾坤的作战意图,但受制于科技落后而终难遂愿。直到信息化战争出现,“首战即决战”改变了战争样式。其基本特征是,进程快、节奏快、烈度高、消耗大,作战目的有限,战场外延拓展,打击精度提高,毁伤程度可控等。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意志的表达方式,也改写了以往打“持久战”“消耗战”“大规模作战”等传统战争样式。
美军新的联合作战理论就突出强调:“在空中、地面、海上和太空实施全维的作战行动,以占压倒优势的力量从每一个可以想象的方面和方向对敌发起攻击,以震撼、击溃和迅速打败敌军。”俄军认为:“通过实施大规模电子战和海陆空导弹突袭就可以达成战略目的。这种突击一旦成功就决定了地面进攻的必胜结局。”美、俄两军殊途同归的作战思想的核心就是首战决胜。事实上,现代化战争一开始,战略、战役、战术行动相互交集、相互渗透、相互激荡,且高度融合,使得首战迅速并直接发展为决战。
“重锤猛击”,是实施首战即决战中最常规、最有效的军事行动。这客观要求各国军队必须倾力打造一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尖刀式”人才部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为实现首战决胜,把100%的战机投入初战,不到3小时便摧毁了埃及80%的战机。海湾战争的初战中,多国部队集中了近3000架战机、出动12万架次,发射“战斧”巡航导弹288枚,迅速使伊拉克军队丧失了50%的战斗力。首战即决战,使得战争一开始,逼迫交战双方必须挑选最精锐部队对阵,通过王牌对王牌的较量、刀尖对刀尖的碰撞,以求“毕其功于一役”,其实质是精兵利器的倾力角逐。
在历次战争中,被寄予重望的“尖刀式”人才并没辜负重托。在世界空战史上,20%的王牌飞行员击落了80%的战机。仅几千余人的美国海豹突击队,却几乎参与了美军所有重大的现代战争和军事反恐事件,如缉拿巴拿马总统诺列加、击杀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已成为美军首战必胜的“刀尖部队”。
现代化武器装备可以引进,现代化军事人才却无法买来
在科索沃战争中,被誉为世界最先进的“任何雷达都难以发现”的美军F-117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用萨姆-3导弹击落。此导弹是前苏联1964年研制、早在17年前就被美军讥讽“早该扔进垃圾桶”。世界最先进战机缘何折戟沉沙于“垃圾桶之物”?军事专家分析得透彻:“击落F-117的功劳,萨姆-3导弹占1%,会用萨姆-3导弹的人占99%。”人才现代化比装备现代化更重要,立足相对落后装备打胜现代化战争不是“神话”,关键是要有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装备战斗效能的军事人才!
迄今,人类历史共发生6000余场大的战争,越是现代化战争,战争形态越无法复制。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仅仅12年时间,不论是作战思想、作战人员,还是作战武器、作战样式几乎都是“一次性”的“绝版”,具有高度创新性。作为现代化军事人才,只有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作战手段,不断打破上一场战争的模式,才能夺取战争胜利。
现代化武器装备,可以应急或变通买来。但人作为武器装备的使用者、作战方法的创造者、军事行动的实践者,既无法“批发购买”,也难以“临阵磨枪”培养。越是高技术武器越需要高素质人才,着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成为世界各国“以不变胜万变”的不二法门。
美军重视“杀手锏”武器,更重视“杀手锏”人才。挑选尖子、培养尖子、重用尖子,美军不惜举全国之力打造“刀尖”人才链。美国西点军校、空军学院招收学员,90%是全美各州高中毕业生的前5名,而在入学后几年的淘汰率高达30%到40%。几次高技术战争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人才优势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正如美国在总结伊拉克战争经验时写道:“没有什么优势比人才优势更重要。”
高技术局部战争就是高层次人才战争,各国紧紧围绕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储备与使用这个核心链来展开。俄罗斯在《军事建设构想》中,日本在《新防卫计划大纲》中,德国在《联邦国防军未来建设计划》中,均强调人比武器更重要,要求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军队人员的素质要高于社会总体水平。
冲出人才“后发式”劣势重围,量变向质变跃升是实现人才“跨越式”发展的核心
以色列就是一个国以才兴、军以才强的典范。当人们认为能源是最重要资源的时候,以色列建国伊始便确立了人才是最重要资源的治国理念。几百万人口的以色列,产生了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产学术论文数量的密度居世界之首。尽管以色列弹丸之地、四面受敌、资源贫乏、人口稀少,在抗衡中东多个石油国家半个多世纪中,不但完胜了五次中东战争,国土面积、人口总量、综合实力均大幅增加。
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人才总量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这在客观上为我军人才质量建设提供了雄厚基础和有力支撑。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军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人才整体质量不能满足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装备等人才”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时异则事移,事异则备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兴起,促使各军要必须完成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历史性转变。这既对我军实现跨越性赶超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对我军人才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后发,对于现状来说是劣势,但着眼未来却是优势。追赶必须提速,跨越成为必然。质量是人才建设的生命,这是破解人才“分子”与人口“分母”不成正比“怪圈”,实现我军人才建设“后发式”和“跨越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要素和核心标准。
检验我军人才质量建设的根本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打仗、打胜仗”。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培养渠道,形成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管才等各环节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链。培养一大批深谙使命任务和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熟悉作战对手,懂得制胜机理和空天网等前沿知识,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和战斗精神,能驾驭一体化联合作战,关键时刻能“一剑封喉”的精英。打造由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基础人才、后备人才组成的新型人才方阵,形成结构优、布局好、功能强、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人才群体,把我军建设成为汇聚优秀人才的高地,牢牢占据制胜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