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缅甸转型复杂局面对中国更多地意味着机遇
——专访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
黄昉苨//www.workercn.cn2014-01-28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缅甸有一句话说,‘朋友可以选,邻居不可选择’。中国也有一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热带阳光的照耀下,仰光大金塔附近一扇中国式的红漆大门,显得十分夺目,那是中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的所在。不久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就在这里,对杨厚兰大使进行专访。

  话题围绕缅甸近年来引人关注的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这种局势下中缅两国的合作前景。

  缅甸是东南亚第二大国,也是一个正经历着剧烈变化的国度。2010年11月,统治缅甸的军政府将权力移交给民主政府,随即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这个封闭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从此在艰难的变革中迅速地重回国际社会。外国的商品出现在大城市街头,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高架路相继建了起来;大赦、开放媒体……改革未满一年,美国著名投资商吉姆·罗杰斯就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表示,如果可以的话,他愿意将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缅甸,因为这个国家此刻“像极了1979年邓小平启动经济改革时的中国”。

  在充满机遇的同时,因为在政策环境以及硬件设施方面的不足,缅甸仍被英国风险评估机构视为全球排名第五的投资风险最高国家。一些中国企业试图在此投资,有的成功获准加入该国的天然气开发项目,有的项目则在签约后被勒令停止。

  “现在缅甸对外开放之后,他们与世界的接触更广了,不光是原先那几个国家,而是全世界。这与过去非常不同。”面对变局,杨厚兰大使对未来抱着乐观的看法,“我们的做法需要一些变化,但中缅关系的大格局不会有太多变化。”

  缅甸转型意味着中缅之间互惠互利的机遇

  一见面,竟然是杨大使先问了记者一个问题:沿途见闻如何?

  任谁都看得出,缅甸是一个正迅速发展的国家。仰光的街道上挤满了日、韩品牌的汽车,每天出行都要为堵车头疼;城市里不时可见新修的自动取款机,商店中陈列着各种国际品牌的商品,与北京二环边的多数商场相比也不见得逊色。

  而在满是草屋的乡村地带,电线杆正一根根被架起来,村民们推着铁皮桶改造的水车,从村口的自来水点而不再是从池塘里打水;家里的无线电视只有两个频道,但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缅甸承办的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

  对于这个国家从2011年起所经历的变化,杨厚兰大使觉得“总体来说是积极的”:“至少它摆脱了被制裁、被孤立的处境。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封锁国门,孤立地发展,那是很难的。从这两年来看,西方国家慢慢解除了对缅甸经济的制裁,对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在缅甸各界所遇到的人,对政府及吴登盛总统的改革都持着“积极的”态度:“至少他把这个国家整个的形象改变了。”

  杨大使相信,缅甸不断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他解释说,缅甸政府如今也要思考,怎么能汇聚到更多的草根阶层的支持,特别是占缅甸70%以上人口的农民怎样从这种改变中获利,这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着眼两年后的大选”。

  与许多投资者的看法类似,杨大使介绍称,如今在缅甸,企业会遇到“许多合作的机会、投资的机遇”。另外,当地在摸索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道路时,“还搞了一些开发区”,因为“缅甸有很多人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

  杨大使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很是乐观:“缅甸人多数信仰佛教,佛教的基本理念还是包容和谐,从这个角度看,我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他说:“缅甸是东南亚仅次于印尼的第二大国,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像是农业资源,这个地方还非常初始化,从播种到收获还是人工的,但它的气候条件非常好,一年收获三次没有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灌溉系统,也都没能建立起来,因此发展的空间很大。还有它的矿产、水利、文化资源,都是很丰富的,发展潜力是特别大的。”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缅两国的合作面临着互惠互利的机遇:“外资的进入,对缅甸发展有好处。而作为最大的邻国,缅甸的发展对我们也有好处。缅甸发展起来,我们双方合作的机会就会更多、更大。”

  如何抓住机遇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种考验

  当然,进入一个刚从半个世纪的封闭中走出的国家,也会遇到许多复杂的状况。缅甸不断深入的改革与新形势,也给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出了不小的难题。

  “机会确实是存在的。但怎样适应形势的发展、利用这种机遇,对我们的企业而言是一种考验。”杨厚兰大使坦言,中国企业在进入缅甸时,面对转型中的混乱局面,也许会感到束手无策,“我们也得承认,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不长,与西方企业相比,不善于宣传自己。”

  他提醒中国企业,在作决策时,一定要多了解缅甸社会、法律和政策的变化,做好可行性研究以及整体规划。尤其要认识到,随着当地改革开放,缅甸民众的权利诉求、对生产经营标准的要求都在提高,投资环境趋于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在缅甸的投资要更加规范透明,更多地造福当地民众。

  这些变化给中资企业带来的一大问题是,当初中资企业与军政府签署的协议在转型时期遇到了来自民间团体与环保组织的抗议,数年前中缅两国合作的三大“千亿工程”,最终只有中石油麾下东南亚管道公司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硕果仅存。

  谈起中资企业在当地遇到的困境,杨大使说,中国使馆与中资企业的员工都在摸索着新的应对方式。“我们过去的做法是‘多做少说’或是‘只做不说’,结果就是老百姓不知道你的项目对缅甸国家或者人民有多少好处,他们就很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煽动。我们使馆这一段时间非常重视跟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打交道,向他们传递一些积极的信号,讲述我们的理念,就是习近平主席这次在我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所讲的‘亲、诚、惠、容’的理念”。

  “我们鼓励在缅甸的中国企业改变风格,学会跟民众、跟社会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这种建立信任的过程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缅甸社会愈加多元化的情况下,民众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杨大使说,“中国人是不怕这种复杂局面的,能够找到走出困境的方向。”

  由中资控股的东南亚管道公司如今专门在仰光设立了一个公共关系中心,负责与当地的民营媒体打交道,应对当地人不时提出的质疑。

  事实上,随着缅甸新的政府和议会体制的建立,外资企业相应会得到更多保护。使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如今在缅甸有了新规定,一些重大项目,除了要经过内阁,还要送到议会去接受审批。“虽然审批过程更复杂,但经过议会审批,项目就不再是政府一句话就能搁置的,这对于工程的可持续性是一种保障。立法体制、行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这个国家的稳定性增强了”。

  通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相互理解

  中缅两国边境线绵长,两国交流历史悠久,很多民族都是同种同族,血脉相融相通。但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是缅甸最大的邻国,但由于缅甸之前经历多年封闭,许多缅甸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发展怎样”。不过让杨大使感到欣慰的是,这些人“去了(中国)之后回来,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发展友好关系是必然选择。”大使告诉记者,“缅甸朋友称中缅友谊是‘胞波情谊’,‘胞波’是兄弟的意思,这在缅甸对外关系中独一无二。中缅传统友谊得益于我们双方几代领导人的精心培育与维护,经过历史考验,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不断继承发扬。”

  事实上,中缅民间有着诸多交流。最近,中缅合拍的电视剧《舞乐传奇》在中央台播出,而在那之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制的电视剧《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也在缅甸热播了一阵。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杨大使期待中缅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能够更多地互相了解与交流。“青年代表着国家未来,中缅青年是两国友谊的传承者和新希望。近年来,驻缅使馆在国内有关部门支持和帮助下,举行了很多中缅青年交流活动,包括跨党派青年访问、缅政府中青年干部赴华考察、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友好交流等,取得良好效果。”

  杨大使最后介绍说:“2014年年初,我们将组织仰光大学部分优秀大学生赴广东和云南参访,并同当地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今后我们还将适时组织中国大学生访问缅甸。希望通过这种交流,真正增进两国年轻人的理解与友谊。”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