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必然消失的毛中?
在安徽,毛坦厂中学声名显赫。“让不让自己的孩子上毛中”,越来越成为一个让太多家长纠结的话题,并且被涂抹上阶层分离的色彩。
毛坦厂镇人江余所在的合肥这家大型国有企业里,很多职工都选择把孩子送到毛中去。同事李敏的儿子李军辉,就是他一手帮忙办成了借读毛中。
6月28日,李敏被朋友董玲缠住了,不得不详细介绍李军辉在毛中的学习情况。董玲的儿子刚在合肥读完高一,老师的评价是“聪明但不用功”。听完李敏的话,董玲几乎“有90%的倾向”,要把儿子送到毛中去“干一场”。“我儿子的情况,就需要毛中这种高压方法来好好管管。”
一边是高考成绩的神话,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质疑,让类似董玲这样的父母都陷入过深深的纠结。董玲的一位领导也曾想要把儿子送进毛中,犹豫再三后,最终还是选择送儿子出国,“不能让孩子变成一台麻木的学习机器”。
“有钱有权的,可以送孩子出国。像我们这种工薪阶层,条件一般,没得选,只能让孩子去‘干一场’。”李敏知道,就算毛中是学习炼狱,自己的儿子也只能学会适应。毕竟,高考可以改变命运,容不得有半点闪失,再大的代价都必须承受。
“毛中现象是现有高考制度下的产物,但它一定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衰落消失。”在省政府任职的李处长刚刚完成公务员招考工作,面试的经历让他痛感应试教育的尴尬。那些明显通过大量应试培训的考生,让考官们乏味到昏昏欲睡,“答案都一样,考生都没有自我。”
已经鲜有人知,坐落在毛坦厂李家冲村的一家军工企业,曾是这个小镇的“引擎”。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进驻到镇上的企业。彼时,毛坦厂的生活频率,跟随着辉煌的工厂展开,一如今天,小镇的节奏跟随学校一样步调一致。
不过,汪老师毫不犹豫地否定了“毛坦现象必然消失”的结论。“只要高考需要分数,‘高考工厂’的出现就无可阻挡。”
皖西山坳的毛坦厂镇,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古胖柳树的鼎盛香火绵延不息,枯燥严苛的备考生活摧残个性,却又在抑制欲望的同时培植着梦想。
中国教育的哀愁,随着成千上万盏孔明灯在夜空游荡。它们可以照亮大别山的山坳,却照不亮万千学子随波逐流的成长盲途。
(中工网记者 李瑾 文\图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