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大山里的“青蛙公主”:残疾姑娘杨敏坚守山村小学让爱心传递
//www.workercn.cn2016-05-1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大山里的“青蛙公主”

善因出善果,残疾姑娘杨敏坚守山村小学让爱心传递

4月11日,杨敏拿着手机和孩子们在走廊上拍合影。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新华社记者袁汝婷

  如果站在三元岭村小的门口,抬头,转身,你会发现,在云雾缭绕中,四面都是重山叠嶂。

  这里是湖南永州宁远县。你可能没听过宁远,但你大约知道永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那个“永州之野产异蛇”的山区。三元岭村,就在山窝窝里。

  90后姑娘杨敏,生于斯长于斯。她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双腿无法站立,常年以蹲姿行走。

  杨敏的父亲杨必先、母亲杨社姣,都在山村小学教了30年书。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杨敏也回到山里代课。这些年,更有天海南北的50多位支教老师,因她招募而来。

  大山、疾病、留守……而我们要向你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悲情的故事。

  母亲课堂上的“小旁听生”

  杨敏四岁那年,才算学会了“走”路。

  1991年秋天,小儿麻痹症让1岁的她再无法站立。此后,她只能用手握着脚掌,以蹲姿行走。

  杨社姣是三元岭村小的老师。因为女儿需要照顾,她上课时,会搬一把藤椅放在教室,把杨敏抱到藤椅上,用枕头卡在扶手处,防止她掉下来。

  母亲讲课,两三岁的杨敏就坐在藤椅上旁听。她四岁就学会了所有拼音,开始认字。

  我们问杨社姣,杨敏病得重,学校工资这么少,还上班做什么?“我舍不下女儿,也舍不下学校的孩子。”她说。

  这份“舍不下”,让杨社姣在三元岭村小教了一辈子书。

  30年过去了,学生一茬接一茬,三元岭村小依旧是那方小小的院子。老同学有的在城里当了干部,就她还在村里。她接管了村小幼儿园,132个孩子,95%是留守儿童,不少孩子的父母也曾是她的学生。

  “教完爹妈教儿女”,在杨敏的印象里,父亲也是这么做的——

  杨必先是三元岭村小所属的鲤溪镇中心完小的教导主任兼六年级数学老师。1985年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已连续送了20届毕业班。

  父母种下的善因,结出了善果。因为一辈子教书育人,所有村民都把同样的爱回报到身有残疾的杨敏身上,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总会有爸妈的学生主动背她上下楼,送她回家。

  “原来,当老师是一件有福报的事。”父母种下的“教育种子”,在杨敏心底生根发芽。

  山里娃的“敏敏姐姐”

  操场上,孩子们奔跑嬉闹。我们走上前,他们紧张又羞涩,不知如何面对镜头。

  直到杨敏出现在我们身后,孩子们立刻叽叽喳喳围了上去,蹲在她身边,一口一声“敏敏姐姐”。

  2005年,初中毕业的杨敏回到三元岭村小代课,教孩子们唱歌、画画、识字,一教就是八年。

  期间,她嫁了人,丈夫在镇上做小生意。2014年,丈夫接了另一份工,店里无人看守,刚出世的女儿也要照顾,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人离开了,心却还在。每个星期,她都回来给孩子们上课,只要她走进教室,孩子们就安静下来。墙上有一块小黑板,挂得格外低,杨敏爬上凳子,刚好够到写板书。她说,其他还好,就是不能时时走动,亲近每一个学生。

  放学时,杨敏一步步从教室移到校门口。孩子们笑着跑出门,还不忘回过身朝她摆摆手说“敏敏姐姐再见”,每一次,她都笑着回应。

  下班回家要经过一个长长的斜坡。夕阳的余晖里,杨敏带着四岁女儿走在坡上。她的身影不如女儿高,跟上女儿蹦蹦跳跳的步伐,也有些吃力。

  我们问她,为什么学生和家长都叫她“敏敏姐姐”。她说,自己不习惯被称为老师。这个坚强乐观的姑娘,犹疑着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我这样,是不是不能胜任‘老师’这个职业?”

  她眼里的那束光,忽然就黯淡了下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