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中信建设非洲建设项目职工群像:寻路非洲
//www.workercn.cn2015-01-0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第四课

  开放与融合

  7年,5万多套住宅。整个施工过程中,中信建设组建起的“联合舰队”,先后把上万中国工人带到安哥拉。

  不过,在安哥拉逐渐收紧劳工签证发放的背景下,更多地雇用安哥拉工人,为当地人民提供就业机会,成为中信建设承接项目时的郑重允诺。然而,实际操作中,安哥拉工人快乐却失于散漫的性格,着实让中方管理者苦恼。

  “每个月发工资后的几天,几乎找不见人影,不是喝酒去了,就是玩儿去了。”面对紧迫的工期,负责抹灰的中国工人熊锋利只好给手下的十几个安哥拉工人做起“思想工作”——“钱不拿回家,爸爸和妈妈,就没有衣服穿”。这串很简单的葡语单词,一下子让安哥拉工人记起了自己养家糊口的责任,纷纷地回到工作岗位上。

  在西方媒体带有偏见的报道中,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之路备受指责。在他们看来,中资企业依赖着低成本的劳动力,甚至自带厨师、司机等后勤人员,在驻地国自成封闭系统,争夺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就业机会。

  其实,在安哥拉这样法制建设尚不完备的国家,封闭的企业管理模式眼下更适合于快速建设的要求。但是,刘桂根明显意识到,这个国家终究还是要走向正轨,曾经那段野蛮生长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把就业机会更多地让给本土工人,是中资企业海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2008年到2014年,中信建设的施工项目使用安哥拉工人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占到全部劳动力的61%以上,快速实现了“本地化”。站在中国企业海外战略的角度看,这或许不仅仅是中信建设的关键一步,更是所有中资企业海外开拓市场必须迈出的一步。

  与“本地化”遥相呼应的是“国际化”,这是刘桂根正在克服的团队建设新课题。

  鲍立诺是中信建设非洲区在安哥拉引进的第一位外籍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担任设计总监。站在这位葡萄牙人的视角看,与拥有欧洲文化背景的公司相比,中资企业在严谨性方面略显随意。“这是文化的差异,也是语言造成的障碍。作为曾经的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的文化带有一定欧洲文化的色彩,比较讲究书面信函和语言沟通的准确。”

  于是,鲍立诺在中信建设有了另外一个身份——葡萄牙语协会会长。眼下,他正在忙着建立一个专业词汇库,以方便中国员工更好地掌握葡语。

  语言是工具,更重要的隔阂来源于文化。被戏称为“高大上副总”的曾红杰,说着一口流利的葡语,主要负责与安哥拉政府、业主的关系维护等外事工作。在他看来,学会欧洲范儿思维和欧式礼仪,才能在彼此交往中建立畅通的交流。

  “安哥拉人的家庭观念很强,无法理解中国人这种两地分居的状态。”曾红杰说,“他们的态度很鲜明,主要是不接受和不欣赏,这其实是价值观的差异。”

  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在中国式发展的成功背景下,究竟是驻地国文化颠覆海外中国人传统思维,还是中国文化顽固地让世界接受,这种文化的无形博弈似乎变得有点复杂。

  然而,刘桂根已经下定了决心,在中信建设非洲区的团队中,外籍员工的比例应该占有更大比例。

  这,更像是用行动做出了选择。

第1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共7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