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
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的带培故事
陈婧旖是一个进入“鸣镝”班组刚两年的硕士生,可是她很快就开始独当一面:为某型装备设计重要装置,并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新人能够这么快地成长,并很快担当重任,这得益于‘鸣镝’班组长期形成并坚持的带培制度。”8月初记者采访时,该研究所总体室主任朱敏深有感触地说。
多年来,“鸣镝”班组建立了一套成熟稳定的以老带新机制——带培制度。每当新人来到“鸣镝”班组,组里就会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带培老师,手把手地领着新同志进入飞行器结构设计的大门。随着师徒关系的不断延伸,前人丰富的设计经验与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在新老交替间接力传递,发扬光大。一代代航天人不断刷新我国再入飞行器设计的新高度,也留下了一段段催人奋发、薪火相传的感人故事。
一套图纸打五遍
“鸣镝”班组的带培老师,每一位都在飞行器结构设计领域某一方面执牛耳。但师徒间的情谊,却并非简单的仰望崇拜。
带培老师需要针对学员特点制订培训计划,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班组作风传授给新成员,使其尽快融入新工作岗位,同时严把设计质量关,从设计之初就力求“零差错”。黄有旺的代培老师涂建玲就是这样,老师严谨细致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有旺第一次独立设计一件地面小产品时,他凭借掌握的知识,很快拿出了设计方案,并将设计图纸提交给涂老师审查。涂老师从设计计算、生产制造、产品使用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对图纸中每一尺寸标注位置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套图纸打印了5遍,方才得以通过审查……
“当时觉得本来只是一个试验小工装,没有必要这么认真,觉得涂老师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现在回想起,觉得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作风,才能保证航天产品的质量,保证试验的成功。”黄有旺说。
不试怎知干不成?
2010年的夏天,李长春来到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鸣镝”班组。他的带培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王家庆。“王老师生活中是‘老顽童’,工作上是一个非常严厉、严谨的老专家。自己的学生如果犯了错误,他一定会严厉纠正绝不姑息。”李长春说。
“记得那是2011年,王老师带着我出差,去调研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情况,当时我觉得所选的方案太新、困难太大,几乎不可能借鉴到我们的项目中来,于是跟王老师抱怨,想让他另辟蹊径。没想到王老师用非常严厉的口气对我说:‘小李,都还没有开始你怎么就知道不行?不试试去做你什么都干不成!’王老师的这番话当时让我很受打击,心里说不出的难受。那天晚上我们住在一个房间,王老师给我讲述了他这一辈子的辛苦历程,我才知道他为什么对工作的态度如此认真,对创新的事物如此渴望。”
王老师是上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就扎根我国新生的航天事业,他趁着年轻铆足了劲想干出一番事业。可事与愿违,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动荡,王老师被派去三线,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山沟生活:白天放羊干活,晚上仰望星空。即便是这样,他也不忘偷偷捡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老师终于回到了他年轻时奋斗过的航天事业中。从此,他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投入到工作中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作为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我拥有着老一辈航天人无法比拟的资源和条件,试想现在不勇往直前、迎难而上,怎么对得起他们这代人已经逝去的青春?”李长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