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用笔领导”,指的是领导者亲自动笔写、改材料,或带着工作人员一起研究材料的一种领导方法。邓小平同志曾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历史经验也表明,“笔杆子”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年代,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动员、释疑解惑、消除分歧、统一思想等作用。因此,提倡领导者“用笔领导”大有必要。
“用笔领导”,笔下出思想。“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思想代表一种思考,即对实践的总结、升华。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动笔是思想的“磨刀石”。一段文字、一份材料、一篇文章,不论长短,都应有一定的思想作支撑。有什么样的文字,就有什么样的思想,领导者用笔就是“文以载道”。只有将自己的实践进行系统归纳,提炼出经验、观点,上升为理论成果,落到笔头、纸端,并为大众所借鉴、学习、接受,才是指导性、针对性强的思想。大凡思想者,必是善写者。一位领导者有了思想,就能思得多而想得全、谋得深而干得好。
“用笔领导”,笔下促学习。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与作文相统一,阅读是作文的根基,作文是阅读的深化。动笔作文犹如“加工厂”,把文字这个“毛坯”进行加工、比较、鉴别,最后形成“成品”、“精品”、“佳作”,其中不论哪道工序,都离不开知识作铺垫。只有通过阅读、学习、消化、吸收和升华,获得新知识,才能提高用笔的准确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使零散的系统化、孤立的联系化、粗浅的精深化、感性的理性化。领导者要常动笔作文、出上乘之作,就得多看书读报,反复学习、积累知识,温故知新、学新知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
“用笔领导”,笔下转作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领导者会不会动笔作文、作文好不好,是反映作风、党风的“试金石”。在这方面,他为全党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比如,他曾背着雨伞走村串户调查,写出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调查报告,影响极其深远。然而,当下一些领导者“君子动口不动手”:讲话、报告、总结甚至会议主持词都要由秘书或下属代劳,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而领导者“用笔领导”,需要深入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把“话筒”递给基层群众,多走细看、多说善问、多听快记,无疑能使作风更加扎实、细致。
“用笔领导”,笔下树形象。常言道:“文如其人。”文品体现着人品,人品作用于文品。领导者动笔作文,经过自身的认识、情感、意志等支配下的能动思维和行为实践,就能改造思想、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强化自律,从而使思想得到升华、人品更加纯正、心灵不断净化。同时,领导者用笔需要更多时间,倘若把“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都倾注在“笔尖”,就会减一点应酬、少一些玩乐,更能沉下心来干事业。
■ 蒋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