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是基础和前提。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即融通古今中外,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亲和力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做到这一点,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结出了丰硕果实、形成了优良传统。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产物,既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科学指导,又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主干。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也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了艰辛探索和艰难曲折,甚至付出了惨痛代价。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教条主义行不通,经验主义也行不通。只有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文章,运用中国人民所熟悉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逻辑,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争取最广泛的支持者、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前提与核心要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精神结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中国特色,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过程中,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我国历史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应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博采众长中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的,其中包含着我国古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高超智慧和宝贵经验,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予以继承和弘扬,使当代中华文化在融通中外中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亲和力与影响力。
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雄厚基础与鲜活经验。“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因此,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正在进行的实践为中心,着眼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对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进行经验概括和理论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实践”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位一体,明确了推进“中国实践”、实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紧密联系,明确了推进“中国实践”、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路径、精神支撑、力量源泉。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进行理论解读,不断推进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作者为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