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电影市场何以能“一触即发”
刘阳//www.workercn.cn2014-02-18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什么词能够贴切地形容今年春节到情人节的电影市场?

  一触即发!

  从1月31日正月初一至2月14日元宵节、情人节,中国电影市场的纪录被接蹱而来的惊喜一次次刷新——初一票房2.58亿元刷新国内电影市场单日票房最高纪录,《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成为首部首日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爸爸去哪儿》以9200万元的成绩成为首日票房最高的国产2D影片。然而,这个纪录在2月14日情人节很快又被刷新,《北京爱情故事》创下1.02亿元的首日票房新纪录。

  中国电影市场涌动的活力是如此充沛。任何一部优秀影片的入市,都像鱼雷入水,没有人知道市场这池水有多深,也没有人知道溅起的浪花会有多高。初一至初七,全国电影票房突破14.42亿元;情人节当天,电影市场总和达1.98亿元。档期容量的扩大,根本上是市场整体容量的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市场在2014年春节和情人节较之以往的成长,体现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成长。而这种成长绝非仅囿于容量扩大。

  就在几年前,说起电影档期,不过贺岁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寥寥几个。那时候,春节看电影的风气远未形成,春节档的概念都很模糊,更别说情人节档期了。而且,电影档期的存在更多以单纯的时间刻度为依据,对观众来说,看电影还只是在重要的法定节假日才进行的休闲活动。

  但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转变发生在2011年“光棍节”,瞄准都市青年心理需求的电影《失恋33天》成为至今仍被屡屡提及的“黑马”。从那以后,“光棍节”档期的概念浮出水面,情人节档期的热度越来越高,自然不在话下。

  新的电影档期,超越了单纯的时间刻度本身。情人节、光棍节,甚至愚人节,它们在市场上得以生长的依据,来自中国电影人对观众心理需求的深入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有的放矢的创作生产和营销。

  而这些档期的逐渐成熟,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电影产业从“守株待兔”的被动式发展——等待时间节点、等待观众走进影院,转变为主动式发展——积极发掘市场需求、制造消费热点。相比于票房飞增,这种发展姿态的转变显然更为可贵。它更能反映出中国电影产业消费者意识的提升,更能体现中国电影现代市场体系的逐渐完善,更足以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的内在成长。

  于是有人说,以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未来情人节、光棍节的电影消费热度,有可能超过已经非常成熟的贺岁档、五一档、国庆档,甚至电影市场还会出现更新、更具活力的档期。

  当然,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虽已走上良性轨道,但仍需要中国电影人投入更多的热忱、更大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品质产品,来作为驱动市场不断发展的引擎,撬动“一触即发”的状态,维持电影市场的热度。

  中国电影,还需加油。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