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此种尴尬现象今后在浙江或将有所改变。记者 获悉,从本月开始,浙江分批启动全省分级诊疗试点。按照要求,8个纳入试点的县(市、区)居民在看病就诊时,应首先到当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
分级诊疗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看病,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小病在社区医院,大病到大医院,让不同医疗机构各施所长,实现医疗专业化。毋庸置疑,这种诊疗制度是符合实际的,有助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浙江省明确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标准,并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这种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就诊分级、分流,以期建立起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秩序,是值得点赞的。
但是,若让分级就诊制度真正造福于民,还须补齐两块短板。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那么,分级诊疗制度的短板在哪?最主要的,是基层医院人才的匮乏和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
比如说人才。在基层医院,尤其是社区和乡镇医院,往往遭遇人才荒,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工作条件差、薪酬低,招不来、留不住人才;二是基层医院整体水平不高,临床经验匮乏,做个小手术可能都需请外援。而诊疗是个技术活,人们看病都想找技术精湛、高超的大夫,这就是公众有病爱去大医院的主要原因。虽然在基层医院看病的报销比例比去大医院高得多,但不少人宁可多花钱去大医院。
再说医疗资源分配。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基层医院投入有限,结果不少医院举步维艰。有一组数据颇耐人寻味:据卫计委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2013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979万人,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为108.1万人;而在卫生人员机构分布中,医院占54.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占35.9%.
可见,公众有病舍近求远、到大医院扎堆受罪看病,盖因基层医院人才匮乏、医疗基础设施落后,其背后反映的,是百姓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否则,谁不知道就近诊疗省时省心,何需政府操心,通过有形之手搞分级诊疗制度。
补齐分级诊疗制度的两块短板,一是解决钱的问题,即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医院医疗条件,提高医生薪酬待遇,让基层医院的医生生活体面、工作有尊严。二是解决人的问题,即通过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人才的交流,或是大医院医生轮流下基层坐诊制度,让好医生、名医生能经常沉到基层,服务基层。
从浙江发布的试点意见来看,实行差别化医保报销政策,当然可以鼓励群众到基层医院看病,但促进力度恐怕不够。只有补齐这两块短板,公众才有可能主动多到基层医院就诊。否则,大家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为了治疗顺利,都想去大医院诊疗。若如此,分级诊疗制度恐怕难以受到公众的欢迎,徒具观赏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