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感悟云南工会“一活动一工程”的现实意义
//www.workercn.cn2014-12-09 07:19:4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个严峻的话题:如何最大限度消除“市场经济的失败者”?

  “工会的基本职能当然是维护职工权益,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是,工会维权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能狭隘理解为职工权益受到侵害了,工会出面为其撑腰就是维权,”云南省总副主席潘红伟说,“那只是工会维权工作的一种形式,我认为,提升职工技术技能,使其具备应对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能力,拥有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更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措施。”

  潘红伟这番话道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课题,即在当前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提下,怎样最大限度消除因各种原因在职工中所产生的所谓“市场经济的失败者”群体问题。

  “市场经济失败者”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大规模改革后,从学者的书斋走出,早已是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从工会工作角度说,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各级工会应该怎样因应时代变化,挺身而出,积极主动承担提升职工技术技能责任,使之充分就业,实现个人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成为配合党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潘红伟说:“所以,在我们对‘一活动一工程’中所具体阐述的‘四争四促’要求里才特意设定了‘争当维护稳定先锋,促进和谐云南建设’的目标。”

  中国目前的工业企业发展面临一个“人才悖论”,这就是,一方面人口众多,就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又缺乏人才。

  很明显,前者是指粗放的、低技能或者无技能简单劳动力,后者指的是高技艺、高技能、高学力(不是高学历)的劳动力资源。

  就前者来说,中国劳动力多得无法消耗,就后者来说,各行各业缺人缺得厉害。

  记得好几年前,记者曾跟随一位领导到昆明海口一家国企慰问困难职工,采撷到了一个故事。

  当日记者跟随去慰问的这位甲职工表面由于企业的不景气导致失业,靠有限的失业救济金艰难度日,但同时,据他的领导介绍,与他同期进厂,在同一个车间工作,同是电焊工的另一位乙职工,由于技术精湛,企业不景气时他毅然出走,带着一身技术到了深圳,在当时一个月就能挣到四五万元。

  用网络语言来说,隐藏在这两位职工人生际遇里的信息量“巨多”——与乙职工相比,甲职工表面受困于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企业或者产业困境,实则受制于自身的“不学无术”,否则,怎样理解给定条件完全一样,而乙职工敢于毅然出走沿海发达地区,且收入可观,而甲职工困顿家中,靠政策性“施舍”度日?

  实际上,早在10多年前,诸如深圳等沿海开放地区就有过“电焊工就业比硕士生容易”的传闻,这里面所折射的信息是,当今中国制造业或许不缺乏高学历职工,但很缺乏高技能人才。

  抛开其他社会因素不说,在技能人才的问题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国家制度层面来看,最严重的还不是具体哪位职工能否就业或者是否获得高薪的问题,而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国家体制大问题。

  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就职工个体来说,就自然包含了技术技能作为市场要素进入市场接受竞争的过程,换句话说,有技术的,尤其有高技术的人会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优胜者,相反,则很可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失败者,而这两种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接受度完全相反,前者如飞机起飞,非逆风不能昂扬而上,欢愉流畅;后者则沮丧失意,对市场经济体制反感愤懑。

  简言之,前者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自然推动力量,而后者很可能演变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潜在支持者。

  因此,云南省总发动全省工会戮力推行“一活动一工程”,还不能简单地从工会自身的工作特色和成绩来衡量,它更具有现实性极强的政治意义——

  设计、推动这项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之一,就是最大限度消除“市场经济失败者”的积极尝试。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