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今天的云南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和怎样的劳动?
——感悟云南工会“一活动一工程”的现实意义
图为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张百如在做动员报告
图为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右)和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戚永宏(中)看望勉励农民工好好学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
题记:
“你好好干吧,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的着啊,不要虚度了自己的一生。”前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这句台词第一次听到距今35年了,犹清晰在耳,这是共产党人、钟表匠谢德慷慨赴死之前给自己徒弟留下的遗言,虽然是电影人物对白,但它的生命力却是永恒的,在今天,对云南763万名职工来说,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尴尬与反省:
4600万人口的大省缘何煮不出一碗正宗的小锅米线?
从词源学角度说,“工”这个汉字,本义是“擅长”的意思,《说文解字》:“工,巧饰也。”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为之注释说:“凡善其事曰‘工’。”亦即“灵巧、巧妙”之义,所以范晔所著《后汉书·蔡伦传》在记述东汉时的著名造纸工人蔡伦时如此说他“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作为名词,它的意思是“拥有某种技巧的人”,因此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一章里论说工匠与工具的关系时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4年11月22日,记者通过一碗滇味小吃见识了厨艺的“工”与“不工”。
这天,昆明市盘龙区总工会联合区经贸局等6家单位举办了该区第二届餐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
为了提升辖区职工的技术技能,盘龙区总工会殚精竭虑想办法,结合该区是昆明市主城区之一,旅游业发达推动餐饮业兴旺的现实,区总决定在总结第一届餐饮业职工技能大赛经验的基础上,再次联合多个政府部门搞第二届竞赛。
作为一种荣幸,大赛组委会请到了云南滇菜大厨、中国烹饪大师蒋彪先生作为评委。
记者注意到,在5大类10多项竞赛项目中,竟然有一项“小锅米线”,这是当地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吃,类似在北方煮碗面条,“煮米线”成为竞赛项目,令人讶异。
记者将疑惑询诸蒋彪,才知道这道看上去平淡至极的滇味小吃,在这位72岁的厨艺大师看来,从1965年以后,已经不正宗,等于已经失传50年了。
“小锅米线,讲究原料、配料、炊具、火候,不简单啊。”蒋彪说。
仅仅邂逅了10分钟,蒋先生几句话就颠覆了记者印象中的这道云南名小吃,“锅必须用铜锅,铜离子会分解在汤里。调料要用甜咸酱油,腌菜要用冬菜的叶芥菜,不能用根芥菜,更不能用水腌菜,猪肉要用大普吉的黑毛土猪,可是这种猪1995年以后已经绝迹了。”
说到做小锅米线的技巧,蒋先生对当今的厨师很悲观,他认为今天的年轻厨师连诸如甜酱油这类的特殊调料都不会用,“谈何小锅米线?他们很可怜,正宗的小锅米线连见都没见过,你让他怎么做?我已经72岁了,我这代人走了,小锅米线就真的绝了,政府要主导,我们出力,把这些传统滇味传承下去。”
当然刀功的纯熟、火候的把握、颜色的嬗变、香气的浓淡等技艺,尤非朝夕之功所能臻至。
对汉字的“品”字,蒋先生从厨艺角度如此诠释,“吃美食,我们叫‘品尝’,‘品’字三个口,一个口表示看和听,一个口表示嗅气味,一个口表示舌头的触感。但是,具备这三个口,不仅是对食客的要求,也是对厨师的要求。”
说到全国仅云南特有的甜酱油,蒋彪很激动,“今天的厨师你问他,甜酱油的甜味从何而来,有几人知道?它来自于麦芽糖。甜酱油调味,附着性很好,是云南独有的调料,50年前我学徒时,甜酱油一打开瓶盖,一股香味就溢出来,扑鼻的香,现在仅拓东酱菜厂在生产,但没有50年前的香味了,工艺失传了。”
“唉,小锅米线,云南已经没有一家正宗的了。”老人一声喟叹。
一碗小吃不能原汁原味呈现的原因何在?
从蒋彪的角度看,主要是厨师工艺的湮没、原料工艺的缺失,以及诸如大普吉猪、冬菜这些主辅料的消失等原因所致,而这些问题,所暴露的还是“人”的问题,一个几近5000万人口的省份,竟然煮不出一碗原汁原味的小锅米线,这个现实令人尴尬而惊悸。
这碗米线犹如太阳下的“一滴水”,它折射了云南763万职工必须严肃正视的一个大课题,作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舍我其谁且当之无愧的主力军、生力军,自身(道德、文明、文化)素质以及技术技能的提升,已经没有时间去彷徨犹豫了。
这就是2012年底,云南省新的、第十一届工会委员会组成后所以要提出“云岭职工跨越发展先锋活动”和“云岭职工人才工程”的用意所在,也是自那以来,省总领导极端重视,大力推进这两项简称为“一活动一工程”的中心工作的原因所在。